在这片小天地里,大政方针、百态民生都是题中之意,也欢迎你一起来看“雷阵雨”。不求你同意我的观点,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我始终捍卫你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
点评:
上个星期,最出人意料的新闻莫过于广州竹升面老铺在大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亮相后,遭遇“涨租门”的前后经历。先是不少网友大骂业主涨租是“趁火打劫”,后来形势却忽然急转直下,知情人指出其实提出涨租早在亮相纪录片之前,而店家自称被涨租则有博取同情的嫌疑。无论如何,这家号称老字号的面馆终于是不用关门大吉,但个中的过程却闹得不太愉快。
据说,传出被涨租后,原本生意并不怎么好的面馆忽然门庭若市,街坊上演“抢救性帮衬”,无非是因为“老字号”打动了街坊们的恋旧情感。其实在佛山,像得心斋等一批佛山的老字号食肆,也在城市改造中被雨打风吹去,本想搬家入驻岭南天地,但租金是不是吃得消还很成问题。
忽然觉得奇怪,为何老字号总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悲情主角?其实,真正能拯救老字号的,只有他们自己。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老字号?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老字号们为啥受伤。作为一家食肆,最重要的是出品好吃,至于历史悠久,确实牵动老百姓的情感但也仅此而已。老字号大多位于旧城区,多年来是凭借“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信念撑到今天,但打感情牌打出了惯性,总是回味着如何克服“巷子深”的英勇事迹,却忘了“酒香”才是立足根本,拴不住食客的胃,又怎能拴住食客的心,被市场淘汰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在扶持时就要注意,一家食肆生存还是毁灭,最为根本的是靠食客们自己用脚投票。抛开拆迁、利润率等因素不谈,一些老字号们落到今时今日的境地,难道自己的经营没有责任吗?为何一些本土老字号盈利却拼不过舶来品洋快餐,真的只是现代人口味变化了吗?对于老字号,是该扶持,但应该讲究方法,不能一味拿钱“消灾”。而老字号也不应该“倚老卖老”,老的可以是食材和手法,但经营策略、宣传推广却需要与时俱进,一味固守“老传统”恐怕早已无法适应新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