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百名工美大师展人间巧艺(2)

时间:2010-06-10 16:54 北京晚报 点击:我要评论

而缸内壁上的鱼,准确地说不是画的,而是靠郑益坤的双手一点点打磨漆面才形成的渐变颜色。我这一辈子,虽不敢断言已熟谙漆性,但闻惯了漆味,只觉

而缸内壁上的鱼,准确地说不是画的,而是靠郑益坤的双手一点点打磨漆面才形成的渐变颜色。“我这一辈子,虽不敢断言已熟谙漆性,但闻惯了漆味,只觉得是种香气。”手下的劲道差一点就会形成完全不同的效果。难怪,日本同行曾努力模仿,可做出来的鱼总像是挂在盘子上,而不是活在水里。

“烂荷叶”折射人生哲学

离着陶埏展区很远,就会被宣传板上一尊美丽的《何荷》瓷瓶吸引。它出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湖南“醴陵釉下彩”技艺的传承人 陈扬龙之手。而这《何荷》是他一生哲学的写照。

“以往的荷叶都是站起来的,我这个叶子是蔫的。”回忆起3年前、自己67岁时创作的经过,陈扬龙依然沉浸在愉悦中。“当时画的时候我就感觉,我已经是烂荷叶了,年纪都这么大了。但是我把荷花画的那么美,因为它是年轻人,也是我不老的艺术之心。”陈扬龙大热天还穿着一件毛背心、说话很缓慢,可说出来的话,却让听者、不由感动和感伤。

陈先生一辈子生活在醴陵,他的徒子徒孙已经有二三百人。2008年,他成立了工作室。“不追求效益,只追求效果”;“不是市场喜欢什么我画什么,而是拿出好的东西去引导市场”。这么做,就是为了能把产业带动起来,为了让这个工艺可以体现出陶瓷“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美感。

30年续上800年建窑建盏情缘

用了30年光阴恢复了断档800多年的建窑建盏的孙建兴也是为艺痴迷的人。

1979年,大学刚毕业的孙建兴因为偶然的机会,在武夷山下跟随中央工艺美院梅建英教授研究恢复宋代斗茶习俗的重要载体 建窑建盏。1981年,经过3年努力,第一个品种兔毫建盏恢复成功。孙建兴在开心之余也认识到,建窑还有十几个品种等待着恢复。在梅建英教授的熏陶下,他决定将自己的一生献给这项事业。30年来,他的工作就是不断勘察旧窑址、查阅文献资料、不断利用现代分析仪器分析窑土的结构,不断试验烧制的技巧。枯燥的生活伴随着他从青年人变为中年人。

终于,5年前和3年前,建盏中最难的两个项目油滴盏(鹧鸪斑)和曜变天目盏恢复成功。在展览现场,他指着自己的作品说,“这些东西在日本被奉为神器,在中国已经不是普遍使用。我们正在着手推广。”

30万针打籽绣出敦煌藻井

在很多工艺大师眼里,工艺的传承绝不止于静态保护,更重要的是发展和创新。“针法就是语言和文字。”苏绣艺术创新中心的工艺美术大师张美芳最得意的作品,是用她擅长的语言和文字 打籽绣,再现平面上的敦煌藻井。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