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蒙的艺术”的展厅里,如果缺乏足够的欧洲历史知识,或者缺乏细读每件作品说明的耐心,你看到的也许只是一尊雕塑、一幅古典油画或者一袭华丽的女式礼服。这大概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启蒙”,你也无法在立此存照或者走马观花后就得到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
尽管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总馆长马丁·罗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不想把东西拿过来放一放,展完走人,期望能够引发更加深入的交流和碰撞”,但对众多观众来说,这个展览看起来的确“有些难度”。即便在深得三昧者中,“启蒙”也是人言言殊,有人强调“启蒙”所追求的“消除愚昧”仍然任重道远,有人担心“启蒙”演化为“高傲的入侵式的教育”……
交流不只是“你来我往”
主办方大概想到了这一点,追求的也许正是这样的效果:思索、对话乃至争论。“启蒙”无疑是个复杂的话题,而在展览开幕之后的一年里,“启蒙之对话”系列活动所包含的内容更为深入和广泛。
首场举办的“启蒙之对话”围绕展览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反映出交流与对话的必要。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引用400年前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即如中国圣人之教,西士固未前闻,而其所传乾方先圣之书,吾亦未之前闻,乃兹交相发明,交相裨益。惟是六合一家,心心相印,故东渐西被不爽耳。”他在演讲中表示,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今天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时,人类更加应该不断探索、反思并需要深入地开展不同的文明对话和思想的碰撞,而坚持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大力推进文化开放与交流已然成为最为强烈的时代精神。
德国副总理古多·韦斯特维勒坦言:“在很多问题上,我们并不是持相同的观点,因为我们的制度,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能是不太相同的。但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应该多进行对话,我们所进行的对话是相互敬重的对话。”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说:“交流绝不是你来我往,而是过程中的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如同我们今天在这里开展的关于启蒙的对话一样。处于不同文明传统中的博物馆事业,可能在表现社会和文明的方式上不尽相同,或者在表现人文和自然的形式上大相径庭,但是,通过交流中的对话,就能够增进了解,促进融通,从而体现各自价值观之所在。”
在中、德相关方面多年的努力后,“启蒙的艺术”大型展览和系列活动得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重装之际顺利推出,马丁·罗特对“对话的意义”感受尤为直接。“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我认为是紧密的合作。”在他看来,对话是非常重要的,“非常友好地进行合作”乃至争辩、争吵,共同研究问题和面对挑战的过程,同样体现了启蒙精神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