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修建的原由
古塔者,独乐寺塔,又名观音寺白塔、渔阳郡塔,位于蓟县城内西南隅,独乐寺南300米。
白塔与独乐寺,是古蓟城的瑰宝,它们两者在布局上不仅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也是千余年前蓟县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标志。1932年,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等人来蓟县考察时,除对独乐寺进行详细勘测外,对白搭也进行了考察,以先生慧眼,观察出独乐寺、白塔和蓟洲古城的关系,借十一面观音之眼,看出寺、塔、城的规划设计构思,作了高度的评价。他在《蓟县观音寺白塔记》一文中说:“登独乐寺观音阁上层,则见十一面观音,永久微笑,慧眼慈祥,向前凝视,若深赏蓟城之风景幽美者。游人随菩萨目光之所之,则南方里许,巍然耸起,高冠全程,千年来作菩萨目光直焦点者,观音寺塔也。塔之位置,以目测之,似正在独乐寺之南北中线上,自阁远望,则不偏不倚,适当菩萨之前,故其建造,必因寺而定,可谓独乐寺平面配置中之一部分;广义言之,亦可谓为蓟城千年前城市设计之一著,盖今所谓‘平面大计划’者也。”
关于塔的创建年代,史书上没有确切记载。根据历史文献和现有碑记所记载,在辽清宁、明嘉靖、隆庆、万历和清代乾隆年间都进行过较大规模的维修。乾隆六十年(1795年)维修,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重视,特由“直隶总督梁公肯堂奉旨重修白塔”,并立了“奉旨重修观音宝塔”石碑,另一块明朝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维修白塔的石碑,也保存在塔下,两碑之间,还有辽乾统九年(1109年),独乐寺沙门立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幢,在塔室门洞东侧墙上,还保存一块明代嘉靖年间“重修渔阳郡塔记”石碑,它们共同诉说着古塔的风云岁月,历史沧桑。
1976年,唐山地震时,白塔受到严重破坏,塔刹震落,塔身多处震裂。1982年,国家进行了抢救性维修,发现古塔已经过两次包砖大修,并于塔内找到舍利石函,石函三面刻有铭记:前面是“中京留守兼侍中韩知白葬定光佛舍利一十四尊。”右面“守司空辅国大师沙门思孝葬释迦佛舍利六尊”。左面“知州守太子太保秦签葬定光佛舍利二尊。清宁四年岁次戊戌。四月二日记”。得知该塔为辽清宁四年(1058年)重建。石函中藏有金、银、水晶、琥珀、瓷器、玉器等一百多件文物,其中有不少罕见的珍品。
塔的平面为八角形,全高30.6米,外观分作须弥座、塔身、覆钵、相轮、塔刹五部分。
塔座高近6米,平面八角形,下半部由巨大的花岗岩条石垒砌,其上用砖砌作覆盆形和枭混线,上面收为束腰的形式。束腰处用砖砌壶门二十四个,内镶舞乐伎浮雕,舞伎高髻长裙,翩翩起舞,乐伎手持各种乐器,共同协奏,壶门两侧雕供养人,手托果盘、鲜花,共同构成严肃而欢快的礼佛场景。八个转角处有硬朗汉雕像,双手上举,似在努力支撑塔身,生动活泼。束腰壶门之上,是转雕斗拱和双重栏杆。在高大华丽的须弥座上置八角亭式塔身,下部八角各有一座砖雕小塔,是象征迦牟尼“八大成就”的功德塔,即:佛生、成道、转法轮、现神通、从忉利天下果,化度众僧、思无量、入涅盘。塔身四面刻佛偈语碑,把塔的佛教内容表现在塔的重要部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