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淄博12月8日电:拥有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名录35项;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商贸民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成立国家首家区县级老字号企业保护协会;建成国家首家地方小吃类非遗博物馆——周村烧饼博物馆;玉兔、王村醋等老字号企业逐年壮大;周村古商城前三季度待客11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和25%……
作为鲁商文化、商埠文化、民俗文化、丝绸文化、老字号文化等历史文化所凝练成的精华,周村传统历史文化老树开新花,迸发出新的活力。多年来,周村区把挖掘、保护和传承传统历史文化,作为建设文化强区的重点,大力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程,注重将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与公益性文化事业、旅游和文化产业相结合,实行“生产性保护”,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非遗”保护之路。
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历史与文化的根脉。自2006年开始,周村区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真实、完整地了解周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数量、分布、生存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非遗”的挖掘和申报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周村烧饼、周村芯子、周村铜响乐器制作技艺、董永传说、王村醋传统手工技艺、周村古商城商贸习俗等一批“非遗”项目拂去历史的尘埃,重获新生。目前,周村区共拥有国家级名录2项,省级5项,市级10项,区级33项,省、市、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名。锦灰堆、周村丝绸织染技艺正在申请第三批省级“非遗”。
将文化注入生产,实行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葆活力的重要途径。该区把更多的目光和精力投入到“非遗后时代”,推动“非遗”认定之后的再生产过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全区有18个区级以上“非遗”项目已发展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周村烧饼、王村醋、玉兔酱油、周村铜响乐器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存通过产业和市场的手段,衍化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地域性文化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价值不断提升。在周村古商城的保护开发上,周村区将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联姻,实施“老字号回归工程”,实现“非遗”进驻、民俗助兴。目前,周村烧饼、瑞蚨祥、谦祥益等12家老字号企业在古商城景区内开张经营,抬花轿、抛绣球、划旱船等10余项民俗风情表演让游客大饱眼福,“逛周村古城、过民俗大年”、“老外周村过大年”已经成为山东民俗游和山东贺年会的一道品牌,每年吸引十几万名中外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大大推动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和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