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九年(1870年),河南籍人金荫芝,在观前街洙泗巷口设摊,当众熬糖、剪糖、卖糖,现做现卖,但当时并无正式招牌,其制糖工艺来源于《吴门表隐》所载明末的制糖高手谢云山。金荫芝受端午节时插在竹筷上的粽子启发,发明了“粽子糖”,成为苏州采芝斋最早的苏式糖果。光绪十年(1884年),金荫芝租用“采芝斋”古董店门面,并继续沿用古董店的牌号,首次定名为“采芝斋糖果店”。经过十多年的经营,采芝斋苏式糖果除自产自销外,还增加了炒货、蜜饯。随后,金荫芝又将店面扩大,使采芝斋糖果店初具规模。光绪年间,慈禧太后生病,经宫内太医久治无效后,服用了具药理功效的采芝斋贝母糖好转,慈禧当即把采芝斋糖果列为贡糖。自此,采芝斋糖果声名鹊起,并有了“半爿药材店”的说法。经过不断的研究、改进和开发,糖果渐形成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帮式”,形成了苏式糖果行业。苏式糖果一直为中式传统糖果的代表,而采芝斋糖果则执苏式糖果之牛耳。
采芝斋第二代传人金忆萱,主持店务后,为开创采芝斋品牌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于1924年英年早逝。
金宜安是采芝斋第三代店主,他先后开了多家分店,并担任吴县茶食糖果同业工会主席。与此同时,金荫芝次子金秋和的长子金泉春开设采芝春糖果店,次子金洲生开设广芝糖果店,后又去常熟开设采芝斋糖果店,金氏一族开设了如此多的糖果店,对糖果制造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金宜安的长子金培元是采芝斋的第四代店主,他筹资44万元建成三层楼房的“宜安大楼”(即现在的采芝斋食品有限公司)。抗战胜利后,蒋经国及社会名流筱文滨、邵滨荪、王盘声、王雅琴、林爱珍、马连良等著名演员也常来光顾采芝斋。金培元非常重视发挥钮子铭等老师傅们的作用,使这些老师傅培养了许多制作技术能手,并不断开发创造新品种,给采芝斋留下了120多种系列传统产品,为苏式糖果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
解放后的采芝斋,经技术革新又得到了长足发展,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席的日内瓦会议,带去采芝斋的脆松糖、轻松糖、软松糖招待各国客人,被国际友人誉为“中国糖”。苏式糖果进入国际市场,远销香港、澳门、日本和东南亚。1978年,国家领导人李先念陪同墨西哥总统来我国访问,品尝了采芝斋苏式糖果后赞不绝口。苏式糖果又重入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地市场,受到消费者一致欢迎。1983年,采芝斋的苏式糖果荣获江苏省商业厅名特优食品证书。1985年甜咸花生类获中商部优质产品称号。1990年“亚运会”期间,采芝斋还代表江苏省食品糖业赴京参加产销,为国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