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是老北关开始拆迁后,我第一次到那里。
尚未拆迁的部分,仍保留着曾经的喧闹,小摊在道路两边摆得密密麻麻,行人被挤在路中央。
可北段传出的隆隆声,却像是为这个老街敲响了拆迁的钟声。
时代在变迁,老北关注定要在历史的舞台上谢幕、转身。
像是个巧合,在老北关开始拆迁后不久,老字号“裕昌祥”老掌柜庞广义病故。
在邻居们口中,庞广义生前是个“不怎么爱说话”的老人。他做得最多的事,就是跟月饼、果品和那家老店打交道。“他坐在门口,就像店里的老牌匾。”
他对原料、制作流程有着特别的执拗,“秤要打得高”、“料要实在”、“一定得是纯手工”。
他走了,很多人担心,这些老手艺,这个老字号,还能守住吗?
这个问题,他的儿子庞军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起了他受伤的腰。
手工月饼,是个力气活,常年下来,庞军的腰受了伤。他想,今年得抽空去做个手术,如果腰能恢复,明年就继续做月饼。
如果恢复不好怎么办?他叹了一口气,沉默了。
现在,他把传承的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儿子不愿学,还有侄子,侄子不愿学,还有别人。”他说,总之要把手艺传下去。
而老北关路边,一个又一个写着搬迁的牌子,告诉我,其他老字号们,同样在经历着什么。
一些人准备走出去,获得新生。另一些人则选择跟随老北关,一起谢幕。
也许,有人会觉得,老字号就像生命一样,有辉煌,就会有灭亡。但也有人觉得,老字号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这个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不能抹去一段记忆,更加不能忘却一段历史。
下个月8号就是中秋节了。记得前年,中秋前,我曾到“裕昌祥”采访。那时,庞广义喜欢穿一身唐装,把头发往后梳,摇着蒲扇,在老店里走来走去,话不多,喜欢笑笑,指着儿子,让他多说一些。
如今,我对他的印象已经很模糊了,只记得,那天临走时,他装好两块月饼,一定让我带着,“给家里的老人,尝尝老味道”。
80岁的奶奶,很喜欢这种老月饼,每天只尝一点,一块月饼,吃了好几天。
前几天,奶奶突然想到了老月饼。她问我,今年能不能买两块。我说,明年吧,明年肯定能吃到。
总觉得,只要获得了新生,这些老味道就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