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截至目前,共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0项,其中,宣纸制造艺术和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7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41项,县(区)级名录1728项。近日,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报告。
报告显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诸多问题,且在全国也有普遍性。据了解,安徽省将在坚持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加快地方立法的进程。
冲突一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冲突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根据安徽省人大常委会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传统民歌、戏曲、舞蹈等原生地在农村,农耕文明是其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在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衰退、消亡的趋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一些传统工艺市场不断萎缩。如徽墨制作技艺,由于书写工具的变化和使用范围的局限性,传统的墨汁和墨锭已经被化学墨汁替代,并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导致传统墨汁的市场规模不断萎缩。
其次,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家门,去从事其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多是一些身怀绝技的老年人。年轻人缺乏传承的经济动力,使得一些独门绝技随着这些老人的离去而失传灭绝。像皖南的皮影戏就属于这种情况,仅剩几位老艺人还能表演。
冲突二
经济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冲突
在审议报告时,部分委员建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应该鼓励各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用。从民俗表演到旅游开发,从工艺品销售到文化创意发展,多手段全方位地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民族艺术的同时也为开发人文旅游景观、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总能听到一些因为开发不当给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不良影响的例子。从民乐改良增加交响乐指挥,到梆子演员穿上歌剧演出服,人们不难发现,由于开发者热情过高,又不了解遗产的文化内涵,在开发的过程中盲目地追大求全,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发中失去了应有的韵味。
有委员认为,经济开发过度可能会给文化遗产造成开发性的破坏,但过度保护也不一定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好的归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遗产,它需要由传承人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变迁,传承人所生活的社会不断发展,遗产也会发生变化。如果遗产保护者仅是教条、机械地对遗产进行保护,不注意随着社会发展改变保护手段,并且总希望遗产处于一个历史的时间点,与遗产有关的一切都一成不变,那么这种保护就成了一种过度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