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此东风,一出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昆剧《牡丹亭》在过去5年演出超过了160场,和更多默默无闻的非遗文化相比,可以说是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但毕竟这在我国全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只是凤毛鳞角的一小部分,据记者了解,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命名和认定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1488名,这其中更多的传承人正面临着非遗市场有限、难维系的困境。
2009年,“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金明春是该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他舞出的33米象帽彩带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彩带。在此次调演彩排的间隙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对于记者提出的关于传承的问题,他表示,目前在他所在的汪清县,已经建立起了农乐舞幼儿培训基地和青少年培训基地,农乐舞老年艺术团也已经初具规模,“可以说打造了前所未有的群众基础”。
当记者问到除了政策的扶持,农乐舞的传承还需要政府什么样的支持时,金明春表示,虽然近三四年国家每年都会拨款20万元用于农乐舞的保护,还会专门为国家级传承人提供8000元的资金支持,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县里的培训基地都会有培训骨干做最基础的传承工作,而他们的待遇我想一定要跟上去才能保证文化免于进一步流失。”金明春告诉记者,农乐舞所需要的一些道具和服饰在每个培训基地都应该有相应数量的准备,但单靠每年20万元的资金缺口还很大,“地方政府很重视也很支持,但我还是想呼吁能有更多的资金方面的帮扶”。
张庆善告诉记者,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虽然起步较晚,但几年来成效显著。尤其提出的“生产性保护”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有些非遗项目因为之前的影响力就比较大,如京剧、木卡姆等,可以得到大众比较多的关注,但也有一些本身已经濒危的非遗歌舞项目,由于本民族在传承中逐渐与外来文化融合,年轻人愿意投身传统文化传承的并不多而一直走在失传的边缘。“这对于我们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存是无可挽回的损失。”
据金明春介绍,农乐舞的商业化最初是从北京打开的突破口。近几年龙潭庙会的民俗表演都有农乐舞的身影出现。“每年我们初一到初七在庙会的演出是农乐舞商业化迈出的一小步,虽然这10万-20万元的商演费用不算多,但至少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我们朝鲜族的特色文化,同时也让这项文化遗产发挥了它的经济价值。”
国际做法有借鉴意义
56个民族的文化积淀让中国成为了非遗数量上的大国,但在非遗的保护中,国际上还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