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9月,一个叫张聚年的扬州人,在当时属于法国租界的汉口车站路开了一间理发店,挂出了“长生堂”的招牌。一段延续百年的城市传奇,由此拉开帷幕……今天,它的百年绝技“手指造型”,有望入选我市第三批非遗名录。
2010年的一个春日,中山大道一侧,历经沧桑的百年老店长生堂,仍光鲜如风韵卓然的贵妇。
坐于店堂内,透过落地玻璃望出去,眼前尚存的租界遗风,仿佛能让人隐约感受到,旧时妙龄女子进出长生堂的时髦景象。
代芙蓉18岁入行,在长生堂从事美发近40年,如今55岁的她是国内屈指可数的“中国美发大师”之一,也是目前精通“手指造型”为数不多的代表性传承人。
代芙蓉说,长生堂不仅是武汉的第一家理发店,而且是有据可查的中国第一家理发店。“1911年,张聚年创办长生堂时,当时有木质理发靠背椅子12把,这在当时来讲是很大的规模。”此前,中国只有挑着担子、穿梭于街巷的“剃头匠”,没有坐店营业的理发师。
长生堂的诞生使“剃头”这个不入流的行当,成为一个正式职业。 随后的十余年间,“万国”、“香港”、“上海”等一批老字号理发厅陆续在三镇开张。到1934年,武汉理发店的总数已超过500家,仅汉口、武昌的理发店营业总额就达25万元法币之多。“当时,中上等理发也不过一次3角,25万实在是个很大的数字。”
72岁的毕永华老师傅13岁入行,几乎在“长生堂”大半辈子。他告诉记者,最开始,“长生堂”以“文武”理发吸引顾客,就是传统的将理发与推拿按摩融为一体,匠师除了对顾客剃头修发外,还附加对顾客从头到脚浑身的推拿。后因“长生堂”地处租界,不得已习上“洋味”,便将文武理发改为“文明理发”,舍弃了“武”化的推拿按摩项目。
据老人回忆,因为“店名好”,加上服务周到,当时富贵人家的小姐公子剃满月头、生日头、结婚更必定到“长生堂”,以求长生不老,一生吉祥,生意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