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基本概念(3)

时间:2012-05-29 09:44 世界服装鞋帽网 点击:我要评论

除服装上和头部发饰之外,人类出现较早的装饰物还有耳饰、项饰、戒指和手镯等。耳饰有坠、环、管等多种。在甘肃陇南地区仰韶文化陶人像上,两耳耳

除服装上和头部发饰之外,人类出现较早的装饰物还有耳饰、项饰、戒指和手镯等。耳饰有坠、环、管等多种。在甘肃陇南地区仰韶文化陶人像上,两耳耳坠皆有孔,以便拴系上耳饰,说明耳孔由来已久。现代独龙族在耳孔上系木环;傣族在耳孔中塞细竹管或其它筒状饰物,即古代所说的珥,不过是玉石类质料;凉山彝族妇女穿双耳,男子穿一耳,系彩线,坠玉石珠。项饰,古代多为上石、兽骨、兽牙串成的项链,后来才渐渐有金属的项圈。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戴项链项圈的很多。

发型式样很多,大致的演变过程应是先有披发,如《后汉书·西羌传》所随的羌人“被发覆面”。而后出现结发,包括打一结式,梳髻束带式和螺髻式。第三种就是编发,梳成辫子。这些发型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当今仍能看到,有的还很流行。从历史资料看,南方民族起初多“断发文身”,即披发;西北地区流行编发;中原地区多束发譬。身体毁饰,在现代常见的有绞而(拔除而部汗毛)、拔除胡须和体毛、文身、文而、缺齿(或叫凿齿)、穿耳、束腰腹等。其中一部分是为了美或吸引异性,有的则是为了表现勇武,对痛苦有顽强的忍耐力。关于文身与文面的最初起因,恐是多方而的,原始宗教信仰、图腾崇拜、避邪防害、区别于其他部落的人等,是主要起因。《后汉书·南蛮传》载:“哀牢夷,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台湾高山族的一些支系在半个多吐纪以前还保留有缺齿(拔掉犬齿)、束腹、拔除体毛、文身、文面、在手腕上烧伤结疤等毁饰习俗。解放前德昂族男女皆文身,傣族、布朗族、基诺族男性文身、独龙族、黎族文而(限丁女性)。彝族等少数民族有拔除胡须的习俗。高山族中曹、鲁凯、卑南及一部分阿美等支系的男性,过去自少年时起至五六十岁时止,都要以厚竹片束腰腹,有的以藤皮编成束腹带,昼夜不解,以使胸部和腿部肌肉发达。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上一篇:康巴的五采天衣   下一篇:蓝棠-博步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