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传随中,有黄帝的元妃螺祖西陵氏教民养蚕的说法。《禹贡》中也有贡丝的记载。在目前已有的考古资料中,殷商时期已有丝织物,甲骨文中也有桑蚕、衣、裘、帛等象形文宁,可证实服饰饰的材料及形制更为丰富起来。
衣裳形制既备,帽子、发饰和鞋便相继产生。据《后汉书·舆服忐》载:“上古衣毛而冒皮”,《释名》云:“帽,冒也。”《尚书大传》载:“成王问周公曰: ‘舜之冠何如焉?’周公曰:‘古之人有冒皮而勾领者。’”帽即“头衣”“首服”。先有帽,而后有冠。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有陶笄、骨笄、骨簪等,说时这个时期已有束发甚至戴冠的头饰了。帽子的产生亦起于防暑御寒的需要。
鞋,从保护脚的需要来看,当是首先创造于北方寒冷地区。至今仍是这些地区的鞋种类较多。防止脚冻伤的功用是第一位的,而防止脚受伤则次之。我们当今在南方许多地区仍能看到不少劳动群众,可以亦脚畅行于布满石块的坎坷山路上。《世本》载:“于则作扉履。”
于则是黄帝之臣。按《释名》云:“齐人谓韦履曰扉。扉,皮也,以皮作之。”估计近世仍见的靰鞡釉鞋与原始的“皮鞋”相似。南方民族则多以草或麻编织成鞋。桂馥《滇游续笔·麻竹》随:云南“土人破麻绳作履,谓之麻竹。”
中国服饰文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阶级和等级的差别。这种差别随之在服饰上明显地反映出来。《商书·太甲中》载:“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毫。”随明在一些礼节中对服饰已有相应的要求。至周代,关于服饰的文字载渐多。西周毛公鼎铭文中有“虎冕练里”、“易女兹弁”等记述。周代后期封建制度初兴时,服饰上的等级区分走向系统化,如冕胀制中已有六冕,弁服中已分三弁。《礼记》、《周礼》、《仪礼》等书中,关于服饰制度的记叙更多。由简到繁,不同等级在不同场合场要穿着不同的服饰,要有不同的打扮。
装饰品的起源晚于服装,始见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后汉书·舆服志》说:相传原始人“见鸟兽有冠角髯削之制,遂作冠冕、缨、蕤,以为首饰。”山顶洞人除以石珠、海蚶壳为装饰品外,也以兽牙、鱼骨和骨管装饰自己。“这些东西最初只是作为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而佩带的,只是到了后来,也正是于它们是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所以开始引起审美的感觉,归入装饰品的范围。”在大波口遗址中出土有许多骨制装饰品,而且有梳理头发的镂空漩纹梳。在商代的遗址中,已出土的有玉佩、铜饰等。周代遗址中出土的玉佩、玉环、上璜、圭、璋、壁、耳坠、项饰、笄、梳等用于装饰的东西更多,而且能看出明显的等级区分。在殷代,玉饰和象牙笄、骨笄,其雕琢与造型等工艺已相当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