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积极向上的有很多,不过笔者今天和大家讨论的是中国酒文化中的三大糟粕。
其实从生活的经历中很多人都能认识到酒能伤肝,酒能乱性,有时是本真意义上的“祸水”,“是酒皆有度,但饮者常无度”,这就注定了酒文化中会有诸多糟粕。笔者认为中国酒文化中至少有三大糟粕,需得国人冷静审视。
第一,酒喝到位事情才能办到位。中国人办事,都得请人吃喝,如果是具有长期利用价值,还得经常吃喝在一起。因为许多人都知道“拿了人的手短,吃了人的嘴软”的意思。所以,被请吃喝的人,也得在处理事情上照顾别人。甚至请人吃喝似乎就成了办事的礼节,是属于潜规则的范畴。
许多应酬场合,实际上也有关系协调的目的。请客者讲一定要喝好,喝到位。因此往往拉上一些不要命的,能喝的,一起来陪酒,喝好、喝到位的含义就变成喝倒了。
中国酒文化最大的不好,就是伤人也自伤。别看那些人,一顿能喝一两斤高度白酒,好像没事儿。但对身体的伤害却已经形成了。再能喝终有一天不能喝了。现在有许多人,都吃亏在这酗酒上,一生就好这口的人,当某天不能喝的时候,也许保命就成问题了。酒场上喝酒劝酒无度者,当场做了冤死鬼的也并不少见,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喝好、喝到位了吗?
第二,一口干就是感情深。“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朋友久别重逢,或是朋友要远走,自然要用酒表达欣喜之情或依依惜别之意。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好像遇到知己这酒就不能少喝。感情深就喝得多,反推就是喝得多就是感情深。诗歌的特殊性就成了酒桌上的说辞了,也就有人要拿多喝酒来表达感情了,仅管这喝得多与少、快与慢往往与感情不相干,只是喝酒潜藏的功利目的性让人要这么做。
没有真感情的人,才需要用多喝酒来掩盖,自欺也欺人,所以往往出现酒桌上扯得天翻地覆,酒桌之下谁也不认得谁的事儿。
第三,喝酒不劝就是怠慢人。主不请客不饮,喝酒就得劝,并且劝得凶就喝得多。这种以喝得多为目的的劝酒仅管大家都会觉得无聊。但再无聊的事一经酒精的兴奋刺激,就变得乐此不疲了。
所以,在酒桌上,有赌咒发誓的,有脏话连篇的,有给人往嘴里灌的,特别是在饭店中,有的闹得根本不让其他的客人安心吃饭,喝到兴奋处,说到激情时,就好像“老子天下第一”,很不文明。中国人的赌酒扯皮,真的该省着点了。
综上所述,中国的酒文化糟粕的核心就是热情过度、热心过度由此带来的饮酒过度。酒场上那点儿事情,尽管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来形容有些不当,但是至少能够说明是伤人又伤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