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后人曾在这里繁衍生活了16代,后由于躲避战乱和瘟疫,16代长子带着曾氏家人弃城,搬迁到了江西吉安县,因此村里没有一户曾姓人家。1997 年,远在江西的曾氏后人把家谱整理完善后,邮寄到村里一份,这份家谱自16带传人开始直到现代,十分珍贵,也代表着南武城才是为曾氏认可的发源地。
曾子典故流传久远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作为“宗圣”,曾子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很多至善至孝的传说和典故。
看护曾子山风景区报恩寺的张清林老人,最喜欢给孙子讲的就是曾子烹猪的故事:有一天,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闹着要跟随。曾子夫人对孩子说:“你先在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个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实现教育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这个家喻户晓的典故,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父母一旦有所承诺,就一定要守信兑现的道理。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也成为其故里的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
王兰德在座谈会上,一边递给记者一本村人编制的《千年名邑南武城》,一边介绍说:村里有不少村民喜好研究历史,尤其是曾子的故事。村民们受曾子思想的影响,非常懂得谦让,村民间的关系一直很和睦,“曾子避席”就是村民们的行为典范。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现在这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