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时间:2010-03-03 13:59 长沙旅游网 点击:我要评论

文化一词,是与人类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物质世界中根本不存在任何文化现象。

文化一词,是与人类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物质世界中根本不存在任何文化现象。反之,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文化发展史。但是,到了文明已经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却反而狭窄得多。这样一来,在学术界和社会生活中,就存在着两种既有联系又互相区别的对文化的理解,即广义的理解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文化概念认为,凡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可以归结为文化。而狭义的文化概念则认为,文化只是指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我们在本书中既然把服饰与文化联系起来,强调在文化背景下对服饰进行考察,不言而喻,我们指的就是广义的文化。

哈尼族头饰

近代英国著名学者、人类学功能学派大师马林诺夫斯基所持的也是广义文化的观点。他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实包


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1、他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服饰,但他提到了“冻饿”,提到了“一切生理上的、精神上的需要”,因而“服饰”无疑地是包括在他的“文化”范围
之内的。

在刚刚与动物相揖别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早期人类是没有任何服饰的。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和人、猿人最切近的进化环节是哺乳动物中的灵长类。一切哺乳动物(也包括鸟类等非哺乳动物),和外界气温的适应和体内温度的调节,是靠皮毛来实现和进行的。秋冬绒毛生长,春夏绒毛脱落,是鸟类兽类中随处可以观察到的事实。如果猿和人的揖别点是以学会制造工具来确定的话,不可能在学会制造工具的同时,第一批早期人类的体毛就会掉光。因此,在相 当长的时间内,原始人类与外界气温的适应和对自己体温的调节,仍然是靠体毛来实现的。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逐渐确立,人们才慢慢学会利用自然物来遮蔽自己身体的某些部分,而体毛的脱落和经过简单缝制的衣裙的出现,则一定经历了更长的时间.我国古书《世本》佚文中有“伯余作衣裳”、“胡曹作衣,胡曹作冕”、“於则作扉履”的记述,肯定衣裳出现于“伏羲、女娲、神农”(或日伏羲、燧人、神农)的三皇时代。传说中的“三皇”时代对我们来说当然十分遥远,但在人类进化史上却是相当晚近的事。同时还应该指出,象衣裳之类日常用品的制作或发明,绝不可能是个别人的事,而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传说中的“胡曹”,只不过是当时人类群体的一种代称。

《中国文化史》一书的作者柳诒徵先生明确指出:“自燧人以迄唐、虞洪水之时,其历年虽无确数,以意度之,最少当亦不下数千年。故合而观其制作,则惊古圣之多;分而按其时期,则见初民之陋。牺、农之时,虽有琴瑟、罔罟、耒耜、兵戈诸物,其生活之可想。至黄帝时,诸圣勃兴,而宫室、衣裳、舟车、弓矢、文书、图画、律历、算数始并作焉。故洪水以前,实以黄帝时为最盛之时。后世盛称黄帝,有以也。然黄帝时之制作,或恃前人之经验,或赖多士之分工,万物并兴,实非一手一足之力。故知社会之开明,必基于民族之自力,非可徒责望于少数智能之士。而研究历史,尤当涤除旧念,著眼于人民之进化。勿认开物成务,为一人一家之绩也。”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