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逢端午节,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等都是传统的习俗,可是最贴近老百姓的要数吃粽子和绿豆糕。提起绿豆糕,合肥的一些市民首先想到的就是淮上绿豆糕。而这些存于记忆中的合肥老字号,眼下却逐渐消失。
不忘淮上绿豆糕
端午前夕,家住长江路的胡阿姨在筹备过节食品的时候,突然想起了淮上的绿豆糕。“闻着很香,吃着更香,颜色很好看,而且不油腻。”胡阿姨说,自己吃了几十年了,每次带孩子们去,他们都高兴得不得了。“那时,除了绿豆糕、庐阳汤包和肉合饼也很好吃,10块钱一盒肉盒饼,孩子们可以当早饭吃。”
这个有着半个世纪历史的老字号酒家,在08年长江路改造中暂别合肥市民。尽管,已经过去2年多了,但是许多市民仍对它念念不忘。是否重开,淮上酒家的命运牵动了无数市民的心。
老字号该何去何从
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乃至哈根达斯的冰激凌,提起这些,如今的年轻人一定耳熟能详。可是对于像刘鸿盛饺面馆、张顺兴、绿杨等合肥本土老字号却感到陌生。这些店或淡出市场、或藏于深巷。只有地处闹市的庐州烤鸭店在曲折发展中屹立至今。
提到“冬菇鸡饺”很快便想到了刘鸿盛饺面馆。住在城隍庙附近的李奶奶依稀记得,“清汤上撒的葱末,泛着油花,汤里有鸡丝和香菇,一碗12个饺子,除了盐不放其它佐料,味道很正。”1997年在淮河路改造后,刘鸿盛饺面馆迁进中菜市内,随后又迁至步行街李府对面的小巷子里。但是,这块带着历史痕迹的“老字号”牌匾,在去年悄悄地淡出视线。
作为以炒货著称的合肥,老字号陶永祥的现状要比刘鸿盛饺面馆好很多。从安庆路到城隍庙,靠一间门面兴盛了几十年。如今,随着城市商圈的发展,城隍庙消费主体的变化,真正的老合肥很少有人会为一包奶油花生米跑进城隍庙里。而“小字辈”的华泰、小刘已经在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下走向全国,陶永祥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问题。
国货如何重登舞台
当中国最传统的蛇皮袋被盖上一个LV的标志;当70年代上海制造的飞跃球鞋穿在布鲁姆的脚上,当卡梅隆背着绿色军挎包,这些曾被视为淘汰的国货立刻身价大增,国人开始意识到老牌国货很“值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梅花运动服、回力球鞋、谢馥春香粉等一批老牌国货在网络上掀起一阵狂潮。”李默是合肥一所高校的大四学生,前不久她和同学从网上团购了4双回力鞋。“以前觉得穿出去很土气,但是现在挺流行的,而且价钱便宜。”
不管是本土老字号还是老牌国货,在全球化市场经济下,如何“复活”成了一个问题。而从一批年轻人对待国货感情和态度上不难看出,集体怀旧的大背景,给国货营造了一个“翻身”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