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四个被商务部确定的“中华老字号”,大光明理发店、裕华楼饭店、国华照相馆……作为有点岁数的鞍山人,一般都能不假思索地再说上10来个当年的“老字号”。可如今,再想找回它们当年的风采,只能翻翻那些发黄的照片,听听老师傅们讲讲那些动人的故事了。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中华老字号”企业大约有16000家,目前只有1600多家,其中70%经营十分困难,20%勉强维持经营,只有10%蓬勃发展。大部分“老字号”企业跟不上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以致在市场大潮中被边缘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步履维艰,甚至到了破产消亡的边缘。积淀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的“老字号”,为何在现代市场中这般模样?市服务委相关人士道出了症结所在——
经过商务部重新认定,辽宁有“中华老字号”34个,其中鞍山有4个。“老字号”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共同的。从自身的经营看,受到传统经营理念的制约,还在单一经营,规模不能辐射和带动整个市场,就像“大光明洗染”,它的织补和烫染工艺无人能及,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一些连锁洗涤店,虽说没有这些工艺,但是以其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很快占得市场。而且几乎所有“老字号”企业都背负着沉重的人员负担。另外,“老字号”企业还面临着另一大问题就是移址,偏离了中心地段,直接影响了客流。
有人曾质疑“老字号”发展不下去主要是体制问题,“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服务委相关人士说,在城市改造之前,有些企业已经转制了,可能因为转制过程中,老国企的经营者一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再加上市场放宽后,同行业中竞争者越来越多,使得它们不能很快找准发展方向,对经营只是一种“盲从、吃老本”,最终无法跟那些轻装上阵的“后起之秀”争抢市场。
电视剧《大宅门》中有这样的桥段:白三爷吃里扒外,与外人合伙夺走了“百草厅”的家业,可终因无法获得“秘方”而倒闭;日本人占领北平,威逼利诱白景琦,要他交出秘方,可白景琦宁可蹲监受罚也不屈服……可以说,这些“秘方”见证了白家百余年来的兴衰荣辱,也是白家产业立足于世的根本所在。
“老字号”亦如此。它们历经百年而不倒,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别人不可复制的“秘方”,它是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仁堂、稻香村、王致和、六必居、馄饨侯、内联升、一得阁、全聚德、瑞蚨祥、荣宝斋、牛栏山、东来顺、狗不理……所有的“中华老字号”发展至今,都不乏有自己独特的“秘法”,一代代传承,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