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兴的面,徐长兴的鸭,德园的包子真好呷”,这句顺口溜,是人们对长沙几种著名小吃世代相传的赞誉。不过,在今天,这份口福似乎越来越成了一种记忆。虽然不少的餐饮老字号店铺还蹲踞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但在人们的感觉中,尤其是在老长沙人那里,今天的老字号更多的只是剩下一种招牌的意味。
老字号,真的只剩下招牌了?老字号,加盟连锁经营是在做大做强还是在自砸招牌?昨日,本报就长沙老字号杨裕兴、黄春和等的连锁经营发展现象,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颇为引人深思。
老字号是什么?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品牌。有关专家曾经这么诠释“中华老字号”:中华老字号是一个辉煌的称谓,一个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品牌。由此可见,各个老字号,不但是消费者对其发自内心的认可和传诵,更是经过了历史风雨的洗礼和市场竞争的大浪淘沙。在品牌就是竞争力的今天,一个老字号,无异于一座金山。
怎样挖掘这座座金山,近年来一个时髦的做法就是老字号自己开连锁店或者特许社会加盟,而这,在餐饮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然而,在做大做强与保持特色文化传统的选择中,大多数连锁店或加盟者都没有超脱资本逐利的本性,关注的仅仅是老字号这块招牌,而不是招牌里所蕴含的内容。比如在现今挂着老字号的餐饮店里,无论是文化氛围还是饭菜本身,人们都很难找回记忆中的那种感觉。
采取连锁或者特许经营的方式,来拓展发展空间和提升自己的品牌,这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从现代企业发展角度而言,这种做大做强并不是开了多少家分店那么简单,而是一个需要复制母体各种优秀基因的复杂过程。如果没有母体企业经营理念、运作模式、价值追求以及文化特征的传承,那不可能有真正的做大做强,甚至因个体的失败而导致母体走向失败都会是一种可能。就商家而言,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自砸招牌。老字号的价值,就在于其创立以来依靠良好商业信誉所创造和积聚的无形价值。在今天,老字号谋求发展,谋求做大做强,无论是开连锁店,还是特许社会加盟,需要始终把握的一点,应该是如何保持和提高品牌的含金量,而不能步入“只要你交钱(加盟费),其他一切好商量”的泥沼。在这方面,历史与现实的教训都是很多的。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拥有丰富的老字号资源,仅餐饮行业,就拥有7家“中华老字号”,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三强”。客观地说,对于老字号的保护和开发,长沙的成绩是不错的,但也无需讳言,包括杨裕兴、火宫殿等在内的老字号企业,在谋求新发展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走过一些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