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某报载,《祭蚕盛典重现北海公园》一文,有“消失了上百年的‘皇后祭蚕神’的国家祭祀典昨日重现北海”云云。笔者有幸亲临祭先蚕之典现场,目睹由西城文艺工作者扮演皇后、嫔妃、公主等,身着清代祭奠朝服,在古雅的音乐伴奏下,行祭先蚕的六拜、三跪、三叩之礼的恢弘、肃穆场面。观者甚众。
《清史稿》记载,祭先蚕活动,每年一次,包括祭先蚕、躬桑及献蚕缫丝三部分,为期一个月。每岁祭先蚕盛典,皆在先蚕坛举行。但此次祭先蚕活动,因先蚕坛解放初就被北海幼儿园所占,无奈只能在先蚕坛之外举行。
先蚕,古代传说中最先教民育蚕之人,祀之以为神。《后汉书·礼仪志上》有“祠先蚕”。刘昭注引《汉旧仪》:“今蚕神日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北周以后,称传说中的黄帝之妃嫘祖为先蚕。先蚕教人育蚕,蚕结茧可缫丝纺线,制衣遮体御寒。人们念其恩惠,自古以各种方式祭祀先蚕,便有先蚕坛等祭祀场所。
先蚕坛,今北海公园北门之东,南街绿意廊、云岫厂、竹风梧月等景观,西沿太液池(北海)有镜清斋、抱素书屋、焙茶坞等美景,先蚕坛与诸景和谐相融,构成一处美不胜收的圣境。
据《宸垣识略》载,先蚕坛“制方,南向,一成。径四丈,高四尺,四出陛,各十级。西北为瘗(埋)坎。坛东南为先蚕神殿,三间,西向,朱扉,覆以绿瓦,崇基,三出陛。坛东为采桑坛,方广三丈二尺,高四尺,南东西三出陛,各十级。前为桑园。后为具服殿,五间,南向,三出陛,各五级。配殿各三间,后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均覆以绿琉璃瓦。”
先蚕坛,这一组布局疏密有致、精巧实用的建筑群,垣周百六十丈,高四尺。西南为正门,有门三,左右各一,西北有一门。垣南室二重,各五间。规制肃穆大气,建于金,修葺于元。按旧制,“每岁祭以季春吉巳”。即每年春季末月的一天上午九点至十一点,举行以皇后为首的祭先蚕盛典。企盼丰收的同时,躬亲桑蚕,体悯农民稼穑艰辛。但这只是假象。唐杜荀鹤《山中寡妇》诗有“桑柘废来犹纳税”句,才是桑农生活的真实写照。皇家祭先蚕热热闹闹,山中寡妇,情何以堪?
在先蚕坛墙那个,凿渠引水,从北垣流入先蚕坛,由坛南流出,此河称洗蚕河,清澈见底,淙淙流淌。为控制水量,设闸启毕。河侧设专司蚕事的蚕署。有办公用房三间,蚕房二十七间,均西向。由先蚕坛向西,在三座门处,又有与先蚕坛相关连的建筑,曰蚕池。此乃金、元时,皇家养蚕、缫丝、织锦的作坊。金、元游牧民族入京,注意向汉人学农耕,沿唐宋旧制,设先蚕坛、建蚕池。明时,改为宫人织锦之所。后将蚕池赐给翰林蔡升元疗疾。蔡感激皇恩浩荡,作《移居蚕池养疾恭纪》诗。诗虽通篇谀颂,但还是无意间写出蚕池也是一幽静雅致之处。“深院自驱尘翳少,广庭偏受月明多,那(应作哪)知天上蓬莱岛,长作人间安乐窝。”诗中一句未写与先蚕相关的内容,证明明时祭先蚕的活动已渐寂寥。今祭先蚕盛典重现,是对劳动创造世界的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