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周、窝脖、打袼褙、阖家乐……想重温这些老北京特有民俗风情的人们,如今不用再钻故纸堆了。宣武区请进民间工艺大师吴德寅,将他历时八载、经过数十次修改完成的大型泥塑作品——“旧京三百六十行”,摆进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免费展出。380组栩栩如生的泥塑,犹如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图”,将目前已知的京城老行当以及独具京韵的百姓生活场景,惟妙惟肖地还原出来。
380组泥塑涵盖吃、穿、住、行、乐
推开宣南文化博物馆藏经阁厚重的木门,阳光照进大厅,十余组玻璃橱窗跃入眼帘。耳听到展厅四角的喇叭里,传出街头巷尾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嘈杂声。
橱窗里面全是二三十厘米高的土黄色泥塑。“这380组泥塑涵盖了老北京人的吃、穿、住、行、乐,目前已知的那些老行当,都能在这里找到对应的人物。”顺着工艺师吴德寅手指,老北京城五行八作、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尽收眼底:打花布袼褙的老太太;拿着“唤头”给人剃头的剃夫;镖局走江湖运货的镖师;广安门一带聚集的“驼夫”;四牌楼(今东四)一带卖估衣的小贩;光绪年间拉着造价40两白银的“胶皮”(即洋车)的车夫;以鸣锣为号、划地圈场表演的耍猴人;农历春节召集跑旱船等表演的“走会的”;前门外正明斋挨家挨户专门送去供佛“蜜供”的伙计……每个人物的表情不仅活灵活现而且神色各异:站在高高当铺之上的掌柜脸上藏着些许奸诈;冰天雪地里,卖冻柿子的农民憨厚地笑着招呼买主;刚吸完鼻烟的纨绔子弟,龇牙咧嘴正要打喷嚏…… 吴德寅说,通过声效、灯光等的配合,他希望能将这些泥塑立体化。“风俗是一个城市永不磨灭的符号。我想传达给观众的,并不只是京城旧貌,我更希望人们能感受到老北京人那种对生活的热爱。”
购进千册京味书,遍访百位亲历人
这些泥塑不仅引人怀旧,还让人长见识。比如:卖糖葫芦的有“秘密武器”,他们插着糖葫芦的草把子上,都安了一个M形的支架,用它把草把子往墙上一靠,既稳当又不沾土;再有,买梨膏糖的经常搞有奖销售,他们用白矾在纸条上写上“一百块”、“五十块”、“三十块”等字样,同是一个铜子,您抽到什么数就卖您多少块,这样一来又玩儿又吃,很受小孩儿们的喜爱;还有“窝脖儿”送嫁妆最讲排场,“天桥八大怪”里的“拐子顶砖”,其实顶的是界碑……
如今,老行当的这些细节已鲜为人知,诸多资料上也是语焉不详。为了准确还原这些场景,吴德寅只得从海量的民俗书籍中取长补短。8年来,老舍的小说、侯仁之的专著、金受申的小册子……他见到相关书籍就买,至今已装满了三大书柜,总计超过千册。 学习过程中,吴德寅还与年逾古稀的著名民俗学家常仁春、双起翔成了“忘年交”。经过良师益友的点拨,他收集到了很多关于老行当的第一手资料。吴德寅还到西四、大栅栏、天桥等地,采访了百余位亲眼见到过这些老行当的老人。老人们的讲述,点醒了他,也指出了数十处前人资料中的不足。他采纳各方意见、历经数十次修改,这才有了今天观众面前的“旧京三百六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