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津地者小洋楼是也
理由一:天津城市标志性文化财富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多年来一直为保护天津的老建筑奔走呼吁。在他看来,以五大道为代表的小洋楼是天津城市标志性的文化财富。他说:“上世纪初,政局多变,各种身份显要或特殊的人物,从各地来到天津租界这块‘超然世外’的空间里建造住宅别墅。这些沿袭着租界风格建造的小洋楼却不再严格遵循外来的样式规范,而是依从它们中国主人的口味与习惯,并信由中国的设计师们随心所欲地改造,致使各国租界晚期建筑彼此之间的区别变得模糊。一种津地所独有的小洋楼风情便悄然形成。”
他指出,小洋楼的突出代表便是俗称五大道的街区,“低矮的尺度,宜人的楼房与花木掩映的庭园,在阴影重重中构成幽静和舒适的环境。严实而不透空的围墙,增添了这些住宅的安全感与私密性。这一切显然都是那些莫测高深的房屋主人所必需的。至于建筑样式的千形万状和异国情调,则是为了满足那个时代对外来文化的好奇与奢侈。于是,外来文化被改造和中和,成为近代天津城市历史文化的一个象征。”
理由二:文化含金量愈来愈高
“近年来五大道的文化含金量似乎愈来愈高。”冯骥才认为,“对于天津人来说,它不再被视做过时的遗物,相反渐渐成了此地的一种城市标志,甚至升华为一种骄傲了。其实,这一变化正符合文化生成的规律。一般事物,在现实状态中以应用价值为主。在进入历史状态后,文化价值便显现出来。事物的文化价值是一种认识价值。当它定型于历史,其内在的象征着那一历史时期种种特征的文化意义,才会被我们一点点发现和认识出来。于是,今天我们对五大道这一大片姿态万千的西式建筑进行文化定位,与保护它和修整它是同等重要的事,甚至是应该做在前头的事,尤其曾经一度,它被贴上了‘洋人买办老爷太太们的老巢’那种政治标签,自此荒疏久矣,以致今天我们站在五大道上,满眼只是奇异的洋房,对里边内涵几乎一无所知,好像它们全是空的。”
理由三:一个不说天津话的天津
“如果少了五大道,天津少了什么?五大道是一个独立的生活和文化空间。由于天津本土城区开发在前,租界开辟在后,再加上在地势上西北高而东南低,天津人曾俗称老城内外为‘上边’,五大道一带为‘下边’。这两个地域是俩世界,不仅很少往来,连说话语调也不同。五大道的居民只说国语,不说天津话。可以说,过去曾有‘两个’天津,一个说天津话的天津,一个不说天津话的天津。”冯骥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