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的棺床、明代的蟋蟀罐……20日,西善桥历史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据介绍,这是全市首家街道级的文化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研究员罗宗真认为,在街道成立历史文化博物馆,对保护和传承民间历史文化十分有益。
“这不是贲家的井吗?是明代的啊?不说我都不知道”、“这是我家拆迁拆下来的瓦,有60年历史了,比我年纪还大呢”……20日下午,新开的西善桥历史文化博物馆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关注,尤其是一些在居民家里收集来的“老家当”,更是让大家在了解其历史文化价值同时,还感到特别亲切。 记者看到,民俗馆里陈列的都是辖区居民过去使用的一些生产生活老物件,有光绪年间的水车,200多年历史的麒麟雕花床等。
“姐在田里插秧棵,抬头看见娘家的哥……”特色文化馆里,西善民歌的曲谱和歌词挂满了墙壁。记者了解到,西善民歌有千百年的历史,由于这些民歌多由本地农民口唱口授,如今正面临失传的危险。现年71岁的西善村谢家坝人谢发宝用了30多年的时间,将农民口中的民歌整理下来,并送到了街道。今年6月,西善民歌正式被列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博物馆外的院子里,还有一排墓志铭碑廊,放在最前面的是一块南朝刘宋墓棺床。工作人员介绍,这块棺床是去年在修建岱家山保障房时挖出来的,很有研究价值。排在棺床后面的,还有31块在田间地头挖出来的墓碑,其中一块是嘉靖皇帝钦赐的诰命碑。
西善桥街道副书记朱向东介绍,建国后,西善桥地区共发现162座古墓葬,也挖掘出许多文物,其中不少被南京博物院所珍藏。街道特意复制了一批博物院珍藏的文物,与一些真品文物共同放在历史馆里,供居民了解西善桥地区的历史。
据了解,西善桥历史文化博物馆从筹建到建成,用了六七年时间,街道居民都相当支持。朱向东指着一个明代的井栏说,“这是由贲家居民捐赠的。明代时,贲家由安徽迁到西善桥,搬来时就挖了这口井,所以这对他们家族来说很有意义,曾经有人愿出高价想买下这口井栏,他们都拒绝了,现在却无偿捐赠给了博物馆。”朱向东还告诉记者,如今逢年过节,贲家都会到井栏前烧香祭祖。
南京博物院研究员罗宗真也来到现场参观,他曾参与过1961年位于西善桥的罐子山大墓考古工作,这是南京发现的第一个六朝陵墓。罗老说,西善桥由于位置的特殊性,历史文化遗产较多,在街道成立一个历史文化博物馆,对保护和传承民间历史文化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