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芳斋”意为“五谷芳馨”,最早从清咸丰年间开始,就有人将其用作店名。到了清朝末年,江浙沪一带出现了很多打着五芳斋招牌的点心店。民国初年,也就是张锦泉的“荣记五芳斋”正当红火的时候,仅在张家弄口就有三家“五芳斋”粽子店。三家“五芳斋”相互之间竞争激烈,在选料配料、工艺外观等方面不断改进,无意中却使得嘉兴粽子品种更加丰富,口味日益优良,广受欢迎,得以代代相传。
1956年公私合营,三家“五芳斋”连同另一家“香味斋”合并起来,又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变迁,成为了而今家喻户晓的嘉兴“五芳斋”。
标准化的革命
“嘉兴是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多年的积淀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而五芳斋粽子则最终成为其中的一个代表。”倪嘉能说。
据了解,解放后、改革开放前,“五芳斋”只是一家粽子店,在当时被称为“饮食服务中心”。改革开放后,五芳斋粽子品牌逐渐从门店中分离出来,单独形成产品,并注册了商标。
一批老师傅留了下来,做粽子的手艺没有变,过去的家庭作坊则变成了前店后坊,生产和烧煮工艺上都有所改良。直到1992年,五芳斋的第一家工厂建成投产,五芳斋开始走上了标准化、机械化的生产道路。
标准化、机械化,对于老字号的企业而言,这似乎是件困难的事。一方面,在人们的心目中,老字号意味着传统,代表着某种古老工艺。伴随着机械逐渐代替人工,五芳斋的传统精髓是否会改变?
“老字号也要变化,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我们机械化,并非要丢掉老祖宗的传统。我们只是改善了工艺,但配方是不能变的、流程是不能变的、诚信是不能变的,而这,才是作为老字号的五芳斋的百年精华所在。”倪嘉能认为。
在传统工艺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这或许是五芳斋之所以能在诞生80多年后仍旧散发出新鲜生命色彩的重要原因。
延伸产业链条
如今,做粽子做出味道的厉建平开始考虑着往产业链的上下游发展。去年,考虑到嘉兴本地的糯米种植越来越少,五芳斋在黑龙江五常地区建立了规模达到26万亩的稻谷生产基地。基地除生产糯米,还生产大米。除了供应五芳斋自己的需要,还能够提供给一些酒厂和其他米制品企业,而五芳斋大米,甚至还进了嘉兴的一些超市,大受欢迎。
“五芳斋要做好品质,粽子要实现标准化,首先要确保原料的质量。无论是糯米,还是猪肉、箬叶,我们都有自己的基地,严格按照我们的要求生产。”倪嘉能介绍。
向下游,五芳斋则大力兴建自己的销售终端。如今,在浙江高速公路沿线的服务区,常可见到五芳斋粽子连锁店。据了解,五芳斋在全国各地的连锁店已有110家,其中50%为中式快餐店,50%为专卖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