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走出去”的北京同仁堂

时间:2010-03-15 11:10 互联网 点击:我要评论

热门标签: 实施 北京同仁堂 战略
自神农尝百草以来,历经百代传承,中药已成为华夏文明的一朵奇葩。 数千年来,它一直生长在东方古国花园里,孤芳自赏。20世纪末,当中国开始影响全球,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中国

        自神农尝百草以来,历经百代传承,中药已成为华夏文明的一朵奇葩。
        数千年来,它一直生长在东方古国花园里,孤芳自赏。20世纪末,当中国开始影响全球,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中国文化也开始向国际输出。植根于东方古国的中医药文化,也首次出海。
        万事开头难。作为国内中药行业的第一品牌,同仁堂勇敢地担当了中药出口的先驱,风雨兼程,无悔前行。二十载悉心经营,同仁堂海外业务初见规模:1家工厂,16家公司,32家药店,同仁堂的金字招牌成功登陆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中药出口规模居全国首位。
        当麦哲伦完成首次环球航行,人们得知地球是圆的,在陆地之外还有更广阔的新大陆;同仁堂披荆斩棘的海外之旅,也如同一次探险,它勇敢无畏地探索,不仅告诉同行外面有无尽蓝海,也为中药的集体出海绘就了地图,建成了灯塔,插上了航标。
        32家门店光耀海外
        同仁堂敢于第一个出海,的确有其先天的优势。在全球华人心中,“同仁堂”这三个字几乎就是中医药的代名词,他们对同仁堂的信任与厚爱,是同仁堂出海的最大动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开始到访北京,地处大栅栏的同仁堂门店是他们最喜欢的去处之一。许多与祖国隔离了数十年的游子,拿着前辈们写的“北京前门外大栅栏下洼子门24号”的地址,一路打听着找上门来。每天,一拨又一拨的海外来客像潮水一样涌向这里,成了首都商业的一道独特景观。这些客人出门时,个个手里大包小包拎得满满的。他们说,早就知道同仁堂的中药是第一流的,但只有在北京才买得到。好不容易找到了同仁堂,不但要给自己买,还得给海外的亲朋好友往回带,“只怕买少了,不嫌买多了”。
        从那时起,同仁堂就萌发了一个出海的梦想。到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去,让他们不用远涉重洋,就能用上来自祖国的中药;到世界各地去,让中医药的神奇功效造福整个寰宇。为了这个理想,同仁堂在默默蓄积着能量。
        1993年,羽翼渐丰的同仁堂迈出了出海的第一步,同仁堂第一家海外店在香港开业。同仁堂以牌名使用权作价入股,持股25%。香港不仅是与内地距离最近的市场,而且与内地同宗同源,几乎不存在文化壁垒。在那里,同仁堂享受的认可度与美誉度与内地无异。香港同仁堂开业后生意兴隆,开业第一天上午,销售收入就超过3万港币。香港媒体曾如此描述它的盛况:香港街头有两个地方需要排队——英国大使馆前签证要排队,同仁堂门前买药看病要排队。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