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县志》记载,南宋绍兴年间,临高县有个县令谢渥,体恤民众,重视渔业,渔业丰收,渔港到处荡漾渔姑甜甜的叫卖声:“卖鱼啰 !”这叫声逐渐发展成为渔歌的“哩哩美调”,此外还有“姐么哩调”、“啊罗啊调”、“爱啊哩调”、“拉帮调”、“摇船调”、“咸水歌调”等20多种。
临高渔歌是海南省传统音乐歌曲的重要歌种,它是临高渔民生活的写照,题材广博,内容极其丰富,历史人文、渔乡风光、捕鱼织网、爱情生活、祭海上保护神等等,无所不歌。渔歌具有浓郁的“海味”,曲调似大海般辽阔,似流水般流畅,似波涛般起伏,似浪花般优美,其中的“哩哩美调”经国家教委审定被编入初中的音乐教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戏剧大家田汉到临高考察采风时赋诗赞道:“椰子林边几曲歌,文澜江水袅新波,此间亦有刘三妹,唱得临高生产多。”我国著名作曲家黄准到临高采风,称“临高渔歌‘哩哩美’是中国最好的渔歌之一”。
作曲家吕远慕名到临高采风,吸收渔歌“哩哩美调”的优美旋律,一举创作电影插曲《西沙,可爱的家乡》。
琼海更路经:辽阔海疆的开拓实证
“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勤劳智慧的海南渔民就是靠手中的更路经,开辟出辽阔的海疆。
“南海航道更路经”又有“南海水路经”、“南海定时经针位”、“顺风得利”、“注明东、北海更路簿”、“去西、南沙的水路簿”等名称,是一种手抄航行路线图的册子,“更路传”指口传的航行路线经验。不同的名称是不同的手抄(或口述记录)本。
据考证,现存的手抄本《更路簿》产生于清康熙末年,可追溯至明代,到十九世纪中叶趋于成熟,定型成书,此后世代流传至今。
“南海航道更路经”是海南岛渔民自编自用的航海“秘本”,是每位船长必备的航海图,详细记录了西南中沙群岛的岛礁名称与分布,以约定俗成的方法给西沙、南沙群岛各岛礁起了形象生动的地名;各岛礁的距离、相对方位、地貌和海况,以及对海浪、潮汐、风向、风暴等气候和水文情况作详细说明。在上百年的传播过程中,更路经逐步完善,记录或口传观察海上风云和出海行船的知识及积累的丰富谚语,朗朗上口,方便记忆。
迄今发现的有10多种《更路簿》,它记载了渔民从海南岛文昌的清澜港或琼海的潭门港起航,往返于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和东南亚各国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各起讫点之间的更数(距离)、航向针位(航向)和航行线路等。(记者 黄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