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7年,周恩来指示恢复龙泉青瓷生产后,龙泉成立仿古小组。张的叔公张高岳,正是仿古小组的成员。
而张绍斌本人绝对算得上是大器晚成的典型——直到30岁以后,才走上青瓷的创作道路。但他又绝对是一位为青瓷而生的人,只跟叔公张高岳学了三个月的仿古瓷,几年后,他做的仿古瓷已经可“以假乱真”;为了追求青瓷艺术创作而放弃了仿古瓷,又在短短的几年间,创作出了被张守智认为“这就是官窑作品”的现代青瓷。
而张绍斌对自己的成就,只用了简单的一句话,“可能是之前积攒的渴望比较多,后劲就爆发得要大一些。”
现在的张绍斌在龙泉可谓独树一帜,薄胎厚釉是他的招牌,还有龙泉独此一家的米黄色哥窑釉,如冻石一般,为业界惊叹。
而他对艺术瓷的执着,也为世人钦佩:在龙泉的十三位青瓷“大师”中,张绍斌是唯一一个没有生产日用瓷而只做艺术瓷的人。曾经有人劝过张绍斌,做点日用瓷增加收入。而张绍斌的回答却十分朴实:“我一心一意都做不出几件好的作品,如果再分散精力搞日用瓷,可能两样都做不好。”
作为青瓷世家,张绍斌的父亲张照辉,今年都70多岁了还在老家宝溪独自烧瓷;他的女儿张英英,一脉相承,创作的青瓷作品小巧精致、玲珑剔透,被誉为是龙泉青瓷界的“才女”;他的儿子则去了景德镇陶瓷学院读书;除此之外,他还带了一位徒弟。
上海世博会浙江馆总设计师、中国美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说,张家的生活变迁可以直观地反映出青瓷的发展传承需要依靠几代人的努力,“而这也是浙江馆设计团队希望向参观者传递的信息”。
成功入选人类“非遗” 龙泉青瓷“依文化而盛”
2009年的9月30日,对于有着千年置县历史的龙泉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天。这一天,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成功入选“人类非遗”,成为全球陶瓷界首张“非遗”名片。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宜兴紫砂制作技艺国家非遗传承人汪寅仙大师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曾经感慨万分:“龙泉青瓷申遗成功,是突然也是必然。”究其原因,汪大师的回答是近年来龙泉市委市政府的倾力扶持和龙泉青瓷界从艺人员的奋发进取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1700多年的传承过程中,龙泉青瓷凭借青釉配置、多次施釉、厚釉烧成和开片控制等独特的传统烧制技艺,获得了青如玉、胜似玉的美誉。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要求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历史名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