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非遗项目遭遇"挣钱难" 市场化还需要政府扶持

时间:2012-06-05 09:20 中国网 点击:我要评论

“孩子们觉得挺好玩,仅此而已。”烟台群众艺术馆副馆长黑强说,群众艺术馆担负着非遗保护的工作,“这几年大家对非遗的关注度是起来了,但多抱着一种好奇和欣赏的心态,真正想要把继承非遗

 在烟台,不少中小学生节假日都会到群众艺术馆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班学习剪纸。这项已流传数百年并被列入世界级非遗的技艺似乎开始焕发新的生机。

“孩子们觉得挺好玩,仅此而已。”烟台群众艺术馆副馆长黑强说,群众艺术馆担负着非遗保护的工作,“这几年大家对非遗的关注度是起来了,但多抱着一种好奇和欣赏的心态,真正想要把继承非遗作为终身职业的人还是少之又少。”

剪纸省级非遗传承人李强的感知更为具体。今年53岁的李强从1985年投身剪纸传承以来,通过群众艺术馆、中小学校以及社区老年大学等各种渠道培训过上千名剪纸学员,“可是真正坚持到底的比较少。”李强说,正式拜他为师、花较长时间跟他学习的学生有三四十人,但以剪纸为职业的也就两三个人。

李强说:“仅靠剪纸为生的话,生活太难了,基本过不下去。”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剪纸的收藏市场很不成熟。2008年年,他花了整整一周时间完成了一幅长1.3米、宽1米的巨幅勾绘染色窗裙“奥运大家庭”,并在当年举办的中国第三届剪纸展上获得银奖。李强说,这样的作品卖1000元都不算赚钱,实际上还基本没人会花钱买。

从大众消费的角度来说,手工剪纸一刀最多能剪两张,工厂生产一刀下去则能剪100张,生产效率相差太远。同时,工业化生产出的剪纸价格低廉,也大大拉低了人们对手工剪纸价位的接受水平。“现在市场上,上档次一点的剪纸类产品卖得最好的是礼品册,一本也就100多块钱。但要是纯手工做,累死也挣不了钱。”

事实上,不仅是剪纸,其他许多非遗项目也都遭遇了同样的窘境。

被列为国家级非遗的吕剧在我省很多地方仍有较大规模的观众群,但也面临着青黄不接的难题。我省第二大吕剧团广饶县吕剧团艺术指导部主任赵伟说,吕剧团经常在农村表演,有时候一天3场戏,早上6点出发,晚上12点才能回家,而收入比歌舞团要低很多,因此“很难留住人”。

1990年,东营市选了16位学生到烟台艺术学校学习吕剧,赵伟是其中之一,而坚持至今的只有4位。

国家级非遗螳螂拳第九代传人于永波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电影《少林寺》引发了一阵武术热,当时学拳的人很多,氛围很好。而现在,想举办一个活动很难,因为没有人出钱。很多拳师的生活都成问题,有的只好去当保安。

今年,于永波应邀在烟台工人子弟小学开设了螳螂拳兴趣班,每周两次课。他发现,虽然有些孩子学得很起劲,但他们都把这个当做一种兴趣的拓展。“现在孩子面临的诱惑多,学习压力也大,他们觉得学螳螂拳很辛苦,不如玩游戏过瘾。家长也觉得这个将来也不能当饭吃。”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