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掘和合理利用优秀“非遗”资源,拓展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事业建设的渠道,去年9月中旬,省文化厅首次设立省级宣传展示基地,广泛呼吁各“非遗”展示馆、展示中心、书场剧场等参与评选。我市8家“非遗”场馆积极响应,参与了此次申报活动。
经过半年多的讨论评审和实地考察,最终,海宁皮影戏馆、嘉兴德勤文化园、平湖市民俗风情馆3家“非遗”场馆成功入选,荣膺省级宣传展示基地称号。至此,全市各级各类“非遗”基地达44家。
3家“非遗”场馆成功入选
与以技术培养和知识教育的“非遗”传承教学基地不同,首次设立的宣传展示基地站在更宽层面上、更广范围内对“非遗”进行宣传和展示,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更强的普及性。据悉,此次省级宣传展示基地评选在场馆“身份”上没有严格限定,既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专题性的,既可以是公办的,也可以是民办的,但在场馆“功能”上却有了更多的限制,从场馆定位、设计、展示、活动、管理、场所、影响等七方面提出了高标准和高要求。
“此次评选在场馆硬件设施等方面设置了严格的考核标准,包括场所规模不小于300平方米,年参观人数不低于1万人次,此外,在软件配备上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市“非遗”办相关人员表示,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海宁皮影戏馆、嘉兴德勤文化园、平湖市民俗风情馆因定位明确、设计合理、展示全面、活动丰富、管理健全、影响深远等优势成功入选,荣膺省级宣传展示基地。
全市各级各类“非遗”基地达44家
深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传承优秀历史文脉,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近年来,嘉兴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保护工作,除进行静态的文字记录和动态的活动传承外,更努力搭建传承平台、设立保护基地。
据了解,加上最新的3家省级宣传展示基地,全市目前已拥有各级各类“非遗”基地44家。“非遗”传承教学基地10家,其中嘉兴学院(曲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民俗动漫)、秀洲区新塍镇中心小学(民间绘画)等7家为省级传承教学基地。“非遗”传承基地10个,包括海盐滚灯、海宁皮影戏、嘉善田歌等3个省级传承基地。另有京砖烧制、硖石灯彩、蓝印花布等6个“非遗”产业基地。与此同时,全市还设立了8个民俗传统节日保护地和7个“非遗”生态保护区。海宁市的硖石灯会、桐乡市河山镇的轧蚕花、嘉兴端午习俗、平湖市的迎大蜡烛为省级民俗传统节日保护地。海宁市、桐乡市、秀洲区的蚕桑丝织文化生态区为省级“非遗”生态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