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乌鲁木齐3月1日讯 记者鲁焰、严小娟从日前结束的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获悉: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着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取得了新进展,亮点频现。
自治区文化厅党组书记韩子勇介绍说,我区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的立场,一方面坚持四个认同,另一方面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尊重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和差异,使特色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
目前,我区已经拥有3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85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哈密地区建立的哈密维吾尔木卡姆专题博物馆、博湖县建立的蒙古族传统文化专题博物馆、阿勒泰市建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等非遗馆所的建立,使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如何使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并适应当代,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很重要。在喀什地区疏附县吾库萨克村,家家户户制作乐器,年产各种乐器2000多件,远销海内外。该县2008年建成占地18亩的民族乐器保护培训基地,集乐器展示厅、生产技艺展示厅、演艺厅为一体,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单位”。
据了解,一些地方还将非遗产品推向各种文化、旅游、经贸展会活动,比如哈密地区、阜康市等地,将展销与评奖结合,积极探索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方式和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