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到2006年曾掀起一段汉服的小热潮,民间的汉服支持者们热心地设计出各种版本的“汉服式学位服”“汉服式奥运礼仪服”等,在各种媒体中掀起不小的热议。特别是2007年北大“中华学位服”设计比赛的举行,暗示着汉服作为庆典礼服的巨大潜力;借此东风,2007年的两会期间,还有政协委员提出了“将汉服定为国服”的建议。汉服,似乎在从一个边缘化的亚文化群中逐渐登上大雅之堂。
汉服概念出现的时候,主流媒体对它的态度多是遮遮掩掩的顾忌,经常含混其辞为“古代服装”,甚至还故意以“汉代服装”混淆概念。随着汉服在民众间的普及,人们见怪不怪后对其态度也逐渐宽容。在2008年的中网公开赛的官方晚宴上,费德勒等“种子”们竟以汉服惊艳亮相(图)。汉服,在这样一个轻松的国际交流时刻充分体现了属于自己的人文符号意义;2008年11月,身着灰褐色“交领右衽”的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在上海的讲座(图)上谈到国学热问题,他轻松地玩笑:“穿衣服的时候我就注意这个问题,我外面穿着西服,这是跟国际接轨,(全场笑)里面穿着汉服,这是继承传统。(全场笑)我很欣赏韩国人的婚礼,丈夫穿西服,跟国际接轨,老婆穿民族服装,跟传统接轨”。
从甲申2003年到己丑2009,汉服复兴已经进入它的第六个年头,汉服从一开始的新鲜名词,到倍受争议的文化现象,再到如今逐渐趋于平和的文化概念,经历了一个新兴文化现象特有的轨迹。所幸的是,汉服热潮看似已经褪去,但衣冠复兴的思考却在越来越多人的心里生根。如今的汉服复兴支持者们也越来越多,且心态上更加平和。纵观历史展望未来,这一带有历史痕迹的文化现象、这一古老却崭新的命题究竟何去何从,仍然难下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衣冠,这个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华夏文明的人文符号,它的生生灭灭、枯荣兴衰都不会是一个简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