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源自三门峡的成语典故(2)

时间:2012-05-25 09:21 西部在线 点击:我要评论

终军弃繻 终军,字子云,西汉济南人,少博学善辩,汉武帝时名臣。《汉书终军传》:终军尝请出使南越,谓: 愿受长缨,必羁南越卫而致之阙下。越相

终军弃繻

终军,字子云,西汉济南人,少博学善辩,汉武帝时名臣。《汉书·终军传》:终军尝请出使南越,谓: “愿受长缨,必羁南越卫而致之阙下。”越相吕嘉不欲归顺,发兵攻杀其主,终军为汉使者,并受其害。时年仅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汉武帝时,十八岁的终军去长安求取功名,经过函谷关时,关吏给终军“繻”(一种帛质的出入关门的证件),终军道:“大丈夫四游,必取功名,出关何用此物!”弃繻而去。到长安后,上书言事,得汉武帝信任,官拜谒者奉使,受命去南越(今广西一带)平叛。

当终军持着朝廷授予的节仗,浩浩荡荡至函谷关,当年给终军发繻的关吏认出了他,给他手下的官兵说:“此使者原是此前弃繻后生!” 唐朝诗人胡宿《函故关》诗中赞道:“望气竞能知老子,弃繻何不识终童!”

秦赵会盟

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公元前279年,秦在屡败的情况下提议秦赵双方在渑池相会,以期在谈判桌上达到战争中未获得的利益。宴会上,秦王胁迫赵王鼓瑟,并令史官记入秦史,使赵王感到无比难堪。

当时,赵国上大夫蔺相如正气凛然地强请秦王击缶,亦令赵国史官记入赵史。秦国官员不服,胁令赵国割15城给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迫请秦王割都城咸阳给赵王祝寿。如此针锋相对,直到宴会终了,秦王也未捞到丝毫便宜。最后双方为表示和谈成功,将兵器埋于地下,令士兵捧土掩埋,故成土堆,被后人称为会盟台流传至今。古秦赵会盟台位于今渑池县城西约1公里的渑水和羊河之间三角台地上。它以丰富的历史内容,赢得了自唐代以来不少诗人、文士的吟诵,并以“盟台夕照”自然景观成为渑池古八景之首。

假虞灭虢、唇亡齿寒

“假道伐虢”原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历史事件。其中,“假”是借的意思;“道”,即道路、路途;“虢”是春秋时的一个诸侯国名,原在陕西宝鸡,后迁移至河南三门峡。

公元前658年,晋国准备吞并虞国和虢国(今河南三门峡)。但由于虞国与虢国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只有打破两国联盟,采取各个击破的手段,晋国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就在晋献公苦思冥想、一筹莫展的时候,晋国大夫荀息向其建议——用屈立(地名)所产的名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送给虞国,以借用虞国的道路进兵去攻打虢国。

当时的晋献公并不十分乐意将本国所产的名马和美玉相赠,荀息就反复给其阐明相关利害关系,终于打动了晋献公。于是,晋献公就派人携带大量的名马和美玉贿赂虞公,并向其提出了借道伐虢的要求。

虞公贪财心切,竟置忠臣宫之奇的劝阻于不顾,不但同意借道,而且还派出自己的军队充当晋军伐虢的先锋。这年夏天,晋国大将里克、荀息带领军队与虞国的军队一起,讨伐虢国,很快占领了虢国的都城下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区南部)。三年后的农历十二月丙子日,晋消灭了虢国,虢公丑逃奔洛阳。晋军回师,驻军于虞国,乘其不备,发动突然袭击,轻而易举地把虞国消灭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假道伐虢、唇亡齿寒”的典故的由来和出处,后世之人便把以向对方借道( 或借物、借机等)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的计谋称为“假道伐虢”;并用“唇亡齿寒” 来比喻关系十分密切,休戚相关。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