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满族服饰的特点(3)

时间:2012-02-08 11:18 满族服饰 点击:我要评论

最初的旗袍,女式与男式差别不大,主要是服饰图案上的差异。另外,男子的旗袍是马蹄袖式的,袖口狭窄,上长下短,袖口盖在手背上。袍的四侧开衩,

最初的旗袍,女式与男式差别不大,主要是服饰图案上的差异。另外,男子的旗袍是“马蹄袖”式的,袖口狭窄,上长下短,袖口盖在手背上。袍的四侧开衩,腰柬布袋,上系小刀、匙、箸等日常用品,出猎时,还可以将干粮等装进前襟。男式旗袍便于骑射,又称“箭衣”。满族妇女的长袍最初不用马蹄袖,袖口平而大,长则可掩足,领口也较低,如不用领时,往往在颈间围一条领巾。冬季穿棉袍,夏季穿单袍。这时男、女旗袍均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

旗人之袍的特征之一是不显露形体,特别是后期,宽大平直,袍内着长裤,有时袍下可隐隐露出裤脚。其演变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旗袍较为瘦长紧窄,袖口亦小,装饰简单,前后襟下幅及左右四面开衩,原因是旗人重骑射,所着之袍要与生活方式相适应。第二阶段的旗袍变得宽肥,袍身仅前后两面开衩,甚至只靠捻襟处开一条缝,叫做“一裹圆”或“小袍”,装饰却繁缛到了极点,这主要是由于天下承平,旗人生活安定,趋于奢侈,以及受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所致。

其特征之二是旗袍面料厚重,多提花,装饰繁琐。对装饰细节的过分追求,反映了清代末期封建统治者病态的鉴赏水平。清代织物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麒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色彩鲜艳复杂,对比度高,图案纤细繁缛。此外,旗袍大量使用花边,曾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花边最初的作用是为了增加衣服的牢度,使衣服经久耐穿,所以花边多缀在易损部位,如领口、袖口、衣襟及下摆等处,后来渐渐成为~种装饰品,久而久之,蔚然成风。清代,花边的装饰功能远远替代了其实用功能。旗女的袍俗尤以多镶为美,到了咸丰、同治年间达到顶峰,有时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饰,几乎看不到原来的衣料。

其特征之三是旗人之袍等级分明,制度浩繁,是一种等级身份的标志。清代服饰的条文规章多于以前任何一代,对品官冠服的色彩质地、多胸补子、朝珠等级、翎子眼数、顶子材料都有严格区别。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服饰禁例,如:凡五爪龙缎、立龙缎等,官民均不得服用,如有特赐者,亦应挑去一爪穿用;军民等一律不得以蟒缎、妆缎、金花缎、片拿、倭缎、貂皮、猞猁狲等为服饰;八品以下官员不得服黄色、香色、米色及秋香色;奴仆、伶人、皂隶不许穿花素各色绫缎……,所有这些森严的服饰等级制度不得逾越半步,更增加了阶层之间的壁垒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