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时间:2006年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编号:Ⅷ—86
浏阳花炮制作技艺:第一批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浏阳花炮与中国古老的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传统节日中,人们无不放鞭炮烟花以志喜庆。举行各种祭祀庆典时,也须燃放花炮。浏阳花炮生产原是传统技艺,全靠手工制作,有12道流程、72道工序。
提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很多人一定会想到开幕式上“大脚印”所串联起来的一系列对于这场体育盛会的种种褒奖。人们在惊叹焰火表演巧夺天工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中国制造”的强大魅力。此后,国庆六十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完美亮相,又顺理成章地折射出中国形象的进一步展现。作为这些活动的烟花燃放总指挥钟自奇告诉记者,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制造奇迹,为中国“长脸”!
中国古老民俗与花炮的不解之缘
浏阳民间,在唐代不仅发明了火药,而且发明了花炮。《中国实业志》记载:“湘省爆竹之制造,始于唐,盛于宋,发源于浏阳也”。花炮生产要素为声、光、色、香。《曹雪芹》一书第十三章称,雍正元年(1723年)浏阳鞭炮已成为京城闹元宵的“名花名香”。清乾隆年间,浏阳成为湖南爆竹制造中心,至嘉庆初年,东南西乡操此者30余万人,来自广东、山西、江浙等地各帮客商亦有贩运销售者,至光绪年间,已销往香港、澳门、南洋诸国,遂成全国名牌。
中国的鞭炮烟花,特别是浏阳花炮,为何发明古老而又长盛不衰,延续至今一千多年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与中国古老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新年、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等古老节日,人们无不放鞭炮烟花以志喜庆。
鞭炮烟花又与中国的古代礼仪制度息息相关。传统的礼有所谓“三礼”和“五礼”,“三礼”指《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经典,“五礼”指“吉、嘉、宾、军、凶”。人们举行各种祭祀庆典须放花炮。代代相传,相染成习的民俗中,如燕尔新婚,生子添丁,高堂祝寿,华厦落成,乔迁新寓,破土奠基,生意开张,亡者礼葬等无不燃放花炮。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们市场经济意识的增强,以经贸特色出现的有酒节、丝绸节、花炮节、风筝节等,花炮便成了上述节日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花炮技艺需要更好的传承
钟自奇,浏阳市东信烟花集团董事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烟花项目传承人。他告诉记者,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前总统布什等各国政要用“精美绝伦”形容了浏阳烟花的表演。花炮作为一种民族技艺的体现,有非常深厚的历史基础;而浏阳素有“花炮之乡”的美誉,目前总共有1400多家从事着与花炮产业相关的企业,花炮产业也直接成为浏阳市的支柱性经济。钟自奇作为湖南省在此项目上的非遗国家级传承人,在他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各界授予他的奖章。然而,年近花甲的他对此已淡然:“花炮产业需要更好的发展,花炮技艺需要更好的传承,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