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张一元茶庄的故事 (2)

时间:2010-03-15 13:38 看世界 点击:我要评论

热门标签: 茶庄 故事 张一元
1931年,张文卿去世,张家无人出面经营,买卖分别委托外人经营,但营业并没有逊色。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京沦陷,各业凋敝,张一元茶庄的营业也跟着

    1931年,张文卿去世,张家无人出面经营,买卖分别委托外人经营,但营业并没有逊色。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京沦陷,各业凋敝,张一元茶庄的营业也跟着萧条下来。1947年,大栅栏张一元茶庄后楼起火,只剩下了前槽门面。为了生存,店员们不得不在店前摆茶摊,直至北京解放。

    1951年,张一元茶庄的资方张家,在政府保护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感召下,拿出一万余元,重建店堂。1952年,观音寺张一元和大栅栏张一元文记茶庄(1912年,张文卿在前外大栅栏中间路南开张的第三个茶庄)合并,正式改名张一元茶庄。1956年,公私合营后,花市大街张玉元茶庄撤点。在计划经济下,张一元的茶叶和其他所有茶叶店一样,都是统一配货。“十年文革”中,张一元茶庄被迫更名“闽春茶庄”。

    疏通货源起死回生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张一元”作为老字号的优势和特色已经荡然无存。1992年,总经理王秀兰临危受命。当时的张一元茶庄只有位于大栅栏内一家店,帐面资金6000元。王秀兰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老顾客和张家后人,恢复老字号传统。根据北方人的饮茶习惯,张一元茶庄确立了特色产品——茉莉花茶。1994年,张一元茶庄自己生产的茶叶上市,一炮而红,成为第一家恢复传统花茶口味的茶行。至今,张一元的茉莉花茶仍然深得京城百姓的认可。

    张一元有句老话——宁可人不买,不可人买缺。然而,统一供货使京城茶庄的茶叶家家一个味儿,人有我有,人无我无。面对货源的单一和经营产品的同质化,刚上任几个月,王秀兰就急忙揣着汇票踏上了寻找茶源之路。

    在闽东茶厂,习惯了与各省市茶叶公司打交道的厂领导,根本没把这样一个找上门来的“小公司”放在眼里,但王秀兰的诚意打动了他们。最后,冒着得罪大客户的风险,茶厂同意给“张一元”直接供货。那段时间,闽东崎岖的山路上,留下了王秀兰忙碌的身影。优质的茶叶源源不断地摆上张一元的柜台,有了“自己”的产品,百年茶庄又活了过来。

    古人诗云:“买得青山只种茶”。作为一种文思臆想的“买山种茶”,由王秀兰实现了,不过不是为了种茶养性、品茶论诗。她的想法很实际——扩大发展、掌控茶源、保证质量。1994年,王秀兰冒着极大的风险,毅然收购了闽东一家老茶厂,组建了闽东张一元茶叶基地。当时,100万资金的投入,相当于张一元年收入的一半,人人都替她捏了把汗。但是,收购当年创产值就超过500万元,第二年达到800万元,茶场活了,张一元的牌子也在茶区打响了。高山出好茶,有些山区除了茶厂没有别的工业,“张一元”建立茶叶基地后,往往带动一个县的经济。如今,“张一元”已经在福建、浙江、江苏、湖南、海南五指山、四川峨眉山等地,建立了自己的茶叶生产基地,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专业网络。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