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8年我国有15家企业的33款游戏,进入世界市场,销售额达170万美元。2009年我国有29家企业的64款游戏,进入世界市场,销售额达1.05亿美元。[注] 这种状况表明我国的游戏产品已经走进世界。
进一步深入分析,游戏产品的研发制作由三方面构成。一是文学脚本的编写,在业内称为策划。二是美工设计,包括人物和场景。三是电脑程序实现,包括游戏引擎和渲染系统等软件。脚本和美工,此前早已存在。只是由于电脑发明之后,才导致了电子游戏的出现。所以从电子游戏产业的形成来说,电脑程序实现这一步是关键。就此三方面而言,中国与外国的游戏产业差距越来越小。
(二)
中国游戏产业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理应值得高兴。抛开并不太多的赞扬声,却存在着诸多的责备之音。当前游戏的社会形象欠佳。究其原因,就是这种娱乐形式所带来的一些明显的不良影响。
作为一种娱乐形式,我们无法将其否定。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适度地休闲娱乐已成为生活的所需。但游戏除娱乐功能之外,还有教化作用。游戏的性质,就是教化与娱乐的对立统一,用游戏业界的术语表述,即是程序规则与赏玩娱乐的平衡。进入游戏,你必须遵守规则;不遵守规则就无法进行游戏。遵守规则即被教化。若不被教化,除非你不游戏。这种教化作用潜移默化、极易被忽略掉。若游戏内容的主题思想是消极阴暗的,游戏负面的教化作用就显现了。当弱化了教化作用,过分强调突出娱乐性时,不分昼夜的玩家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就破坏了游戏教化与娱乐的平衡,游戏的负面作用又显现了。
因此,游戏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就是在保持游戏教化与娱乐平衡的前提下,提高游戏的正面教化作用。在游戏制作中,倡导积极的主题思想和故事内容;在赏玩游戏中,提倡适度地进行娱乐,不能过份地沉迷于游戏。适度地娱乐与积极向上的主题思想是相联系的,积极向上的主题思想会提示玩家适度地娱乐,制约玩家不过度地沉迷。这既要靠玩家的自觉,也要有制度的约束,目前出台的防沉迷系统,就体现了此种精神。
(三)
积极的主题思想和故事内容,所彰显的教化作用,显然应该与中华传统文化和当前的社会道德一致。否则游戏就缺失了文化内涵,不能被社会容纳,也难以求得发展。
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当然是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释道”。从传统文化中应该吸取的人生智慧,或者说正确的生活态度,就是“儒风、道骨、佛理、禅意”。即儒家的风范,道家的骨气,佛学的理念,禅学的意境;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业;抖落世俗的杂念,专注于济世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