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金菊巷7号宅院建筑较为简洁,院门只是一个平矮的墙洞,进门洞是一条南北狭长的甬道,甬道过道东与5号院相同,此宅院是5号院的附属院。宅院楼体分为两层,楼下是独立而且相互连通的院落,现在都分割成小格间,租赁给好多人家,房租比较便宜。
7号宅院居住的许女士是个老济南,她讲过这样一件事情:1999年的一天,有位台湾老人拄着拐杖出现在金菊巷,逛遍5号宅院和7号宅院,老人很有礼貌地向许女士询问,“这个院子什么情况?那口井还在吗?”事后,许女士才知道,这位老人姓季,正是当年咸宜的房东,新中国成立前夕去了台湾,而他所说的那口井,原来是在9号院内。
故地重游,当年的院落已经面目全非,燕喜堂也成为昨日风景,这不禁叫人感慨万千:往事如烟,我们该怎样轻放心底的乡愁?静静仰望,巷子狭窄的天空,多么像历史的更迭变迁,风云变幻,不可掌控,唯有心底泛起的几圈缱绻情丝,方可获得些许安慰。
令人欣喜的是,金菊巷的几处院落里还能找到泉子,6号和11号院内的分别有一处无名泉。燕喜堂所在的1号院今天成了一设计公司的办公场所,塑钢门窗和周围的古朴建筑怎么看都有些不搭调,但是,这正是现代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交融。这使我想到董桥先生的一句话,“其实我就喜欢这种传统和现代结合的地方,有历史的通道,就不会浮萍,有现代的气息,则知道你站在那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