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京津黄金走廊上的武清区,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和北京“亲近”,大运河更是将两地历史人文紧密关联。
在中国地面儿上如果提起大名鼎鼎的“狗不理包子”,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没人不晓。它既是著名的天津传统风味小吃,亦是“天津风味三绝”之首,同时它还是众多享誉海内外的中华民族招牌性的老字号之一。
百多年前 武清人闯出“狗不理”
时至今日,已经很少有人了解“狗不理包子”这块金字招牌的创始人,并非是天津卫本土人士,而是出自一位一百多年前单枪匹马勇闯天津码头的武清县杨村人(注:当年此地归清直隶总督府管辖)。“狗不理包子”,创始于清末1858年的咸丰年间。
据武清地方志记载,一百多年前,武清杨村一个头脑灵活、勤俭质朴的年轻人,他大名叫高贵友,为“狗不理包子”品牌首创者。因其父生他时已是年过40岁,按民间说法属老来得子,在高兴之余为求能平安养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地好养活(按照我国北方习俗,此名虽然不雅,但蕴含淳朴的亲情)。
光阴荏苒,岁月如流。转眼间,乳名叫“狗子”的小孩儿已经长成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盼望儿子能早点儿学一门手艺、日后能养家糊口的老父,遂托人把他送到距此不远的天津卫学艺,地点就位于天津南运河岸边上的刘家蒸吃铺,做了个跑堂儿兼干杂务的小伙计。学徒期间,因狗子天性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颇为讨人喜欢,再加上老师傅们的精心点拨,狗子做包子的技艺随着时光的延伸大有长进。有道是“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踏实聪慧的他小小年纪练就了一手无人能比的好活儿,并很快在十里八乡中小有名气了。
三年出师 天津卫独立门户
当三年零一节满师后,高贵友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独门技艺,于是心气儿颇高的他就出来另挑门户,开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并托人起个雅致的大名“德聚号”。
高贵友经营的“德聚号”包子铺,从一开始就秉承货真价实、风味独特为铺面儿的主打特色。他率先用肥瘦鲜猪肉按3比7的比例加适量的水,并佐以事先炖好的鲜美排骨汤,以及小磨香油、酱油、姜末、葱末、料酒、五香面儿等多味调料辅之,然后精心调制成醇美鲜香的包子馅料。其制作的包子皮儿刻意采用半发面的,这样使其更松软,并在搓条、放剂等工序之后,擀成直径8.5厘米左右、薄厚均匀的圆形皮儿。在包入馅料后,用手指精心捏褶儿,待以上工序完成后再用力将褶儿依次捻开。最终,使每个包子均定格为15个褶儿,且褶花疏密一致,远看近观,犹如一朵朵沁人心脾的白菊花映入食客们的视野,最后再上炉用硬气蒸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