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市场 内金生迎来销售高峰
内金生老照片(资料图)
这样的内金生鞋子,既美观又舒适,自然大受欢迎,很快就迎来了自己的最初销售高峰。内金生的康老板也没闲着,继续开拓市场,丰富自己的商品品种。
增加花色、样式这些都只能算常规动作,鞋店特意生产了少数民族、戏剧、僧道和尼姑的用鞋;仅以女士鞋为例,他们就分别制作了未缠足的女士所穿的分平足鞋、缠足的女士们所穿的尖足鞋,以及特意给那些曾经缠足后来又放开的女士们所穿的放足鞋三种。
内金生的品牌一炮打响,口碑出来了演绎的传说也跟着不胫而走,坊间最传奇的是关于“内金生”三字的获得,竟然一下子攀到了前朝康熙的头上,说这位素爱私访的皇帝,在第一次东巡来到沈阳祭祖过程中,乘兴微服到中街,看到一家店铺既没匾额,也无楹联,里边老两口正在做鞋。康熙调皮地问这老两口:“我想买双靴子,可没带钱咋办?”两位老人都是厚道人,异口同声地说:“到这买靴子是看得起我们,你尽管拿去穿好了,什么钱不钱的。”
这下子康熙受了感动,便以写一幅楹联作为报酬,上联是“大鞋楦小鞋楦打出穷鬼去”,下联对“粗麻绳细麻绳引进财神来”,横批“店内金生”。写完之后,康熙皇帝还盖上印章,此后,老两口就将店名改叫“内金生”。
无论这传说是因内金生成名而起的,还是鞋店取名时用到了这传说中的创意。事实上,据说如果在内金生买鞋时顾客钱不足,但凡说在明处,少给几个零头同样可以把鞋拿走,以致于在货币贬值的时期,有了这样的说法:“把钱存到银行里,不如买内金生的鞋合适,钱毛鞋不毛。”
买鞋抓奖的先驱 三包服务的鼻祖
内金生鞋店,在大部分的历史时刻中,都是熙来攘往、顾客盈门的,甚至曾经达到日产量200双的数字。1928年,康老板病故,接任者是原来的二老板、外号“三个大”的王中和。
王中和个儿大、脑袋大、眼睛大,“三个大”由此而来,此人善于言谈,有魄力,人缘也好,时年二十七八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在他的力主下,内金生拆了原来的平房盖起了三层小楼,并跟房主约定好,产权仍归房主所有,内金生拥有承租权,建房费从租金中扣除。在那个时代,房主可以任意决定是否租房以及是否增加租金,承租方只能被动接受,而这个约定,对于房主可以不出钱得到新楼房,对于内金生可以免除十来年内“被搬家”的困扰,不得不说又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