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3岁的关汉英老人的记忆中,“头顶庆丰润,脚踩内金生”,曾经是家境殷实的沈阳人最时髦的打扮,张作霖的五姨太、张学良以及东北军的官绅名流纷纷光顾,就连1934年溥仪在长春“登基”时,他与“文武大臣”身上,也装备着这身行头。
老人口中的内金生,指的就是始建于1914年内金生鞋店。据关汉英讲,内金生之所以出名,源于它对品质的追求。内金生生产的布鞋,做工精致,货真价实,所用的鞋底、鞋面、里衬、麻绳、浆糊,每个细节丝毫不马虎,就是鞋底纳多少针码,是直针还是斜针,都大有说道。
信誉至上 让内金生站稳了脚跟
内金生老照片(资料图)
内金生鞋店,始建于1914年,那时已经是民国3年,闯关东而来的河北人康豫州、王中和、何焕庭之母何氏以及梁品三等人合资,店名最后敲定为“内金生”,取意“店内生金”与“鞋内生金”。前者求自己生意兴隆,后者是为买鞋的主顾讨个吉利,同时满足了买卖双方的心理,当时的人不禁叫绝,用现代商业的视角看这也算“双赢”的概念吧。
果然,这个名字一经推出,想被人忘记都难,加之股东康豫州,本就是个鞋业的行家里手,精明强干能言善辩,他力主经营鞋店必须树立信誉,材料质量都要上乘,不久内金生就站稳了脚跟。
与衣帽等不同的是,鞋子除了追求样式的审美功能外,更是一个易耗品,而且中国古代人一直看重对足的保养,所以鞋子的耐磨性与舒适度更是衡量鞋子的关键。内金生鞋店对他们所制作的鞋子,其要求苛刻到什么地步,先看一段当时老工人的回忆文字:“纳鞋底规定……方寸49针,即每寸7针,每行7针;上鞋规定,每寸针码三针半,一个套上一针,不许套甩;上完的鞋,必须前后周正,前冲与后跟必须高低一致,成品须达到里白外净。”
如今“麦当劳”、“肯德基”这类洋快餐所奉行的标准化制作流程,早在一百年前,就出现在了内金生的作坊中。而流程规定如此之细致,极大程度上避免了手工艺者在制作过程中的人为失误,成品出来连个线头都不会被留下,可见制作者之细心程度。
此外,对于制鞋原料的选择,商家也是优中选优。比如,鞋面是当时英国的名牌“荣泰牌”的头号、二号纯毛礼服呢,俄国“青平呢”,日本“司马相如牌”,鞋底料选用进口的三色牛皮、香港法蓝皮等。其他所使用的国内材料,也都是精挑细选的软缎、白毡,纳鞋底选用大麻制绳,糨糊都是用“绿兵船”牌的上等面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