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文物总店
位于天津街上的分店
文/本报记者 林芝 图片由大连文物总店提供
在大连有着这样一个老字号,它有着五十年的历史,承载着几代人的收藏梦。曾几何时,天津街229号,那透着文化气息的小门头里,有一个穿越古今中外,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宝库。郭沫若题写的牌匾上“大连文物店”的字样隽永,透着大气磅礴,恰恰契合了这样一个老字号的内涵和传承。
作为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涉外文物经销单位,也是我市唯一的以经济手段保护和利用文物的国营文物店,大连文物总店五十年来为国家各级博物馆提供的藏品数不胜数。今年是大连文物总店成立50周年的特殊年份,抚今追昔,大连文物总店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又有着怎样与大连人难以割舍的情感?本周,本报记者走进大连文物总店,为你讲述文物店和文物的故事。
A.
自行车、手推车和借来的八百元
白手起家打造大连老字号
1961年5月,旅大市文化局决定接管商业部门所属的“旅大珠宝玉器商店”并筹建“旅大市文物店”。文物店开业最初的流动资金是借文化局的八百元和两辆即将报废的日本工田自行车和手推车,两张办公桌,经过修理投入使用。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旅大市文物店正式于1962年10月开业。1962年至1964年文物店建立了丹东、庄河、青堆子、大石桥、熊岳城、盖县、营口、海城、辽阳、牛庄十处辽南文物收购点。收集有价值文物三千多件。1964年,郭沫若同志题写店名。
1966年3月,郭沫若在旅大视察期间,来文物店参观并欣然题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同年10月,文物店由原址迁移到天津街229号,即今天的大连文物店天津街门市。1983年8月自筹资金的新建营业大楼开业,地址在中山区人民路101号。1996年动迁至西岗区黄河路 34号。1996年始称为“大连文物总店”。
对于许多老大连人来说大连文物总店并不是以上这简单的历史沿革,印象中它是繁华天津街上那个古色古香与众不同的安静角落,印象中它是那个藏着无数宝贝,有些远离人间烟火的“藏宝阁”。而对于年近五十的董为公来说,他与文物店的缘分从出生起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