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广州城,香港地,澳门街”。此话除了说明澳门只是个弹丸之地外,还道出了澳门的一大特色,老街;老街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街上特色各异、历史悠久的小商铺。澳门街边商铺的规模虽然很小,却见证了这个只有29.2平方公里的小城浓郁的市井邻里特色。
然而,随着2001年澳门的赌权开放,博彩、旅游、房地产迅速发展,很多老建筑面临着被拆迁的命运,历史悠久的老商铺也因后继无人而一年年萎缩。摄影师陈显耀家住繁华的十月初五街,从2001年开始,他便开始记录邻近的老店铺。
八年间,陈显耀几乎把自家方圆400米内的老铺拍了个遍,米行、茶叶行、糖水铺、杂货铺、理发铺……从小在广东中山长大的陈显耀经常能在澳门的街坊邻里间听到熟悉的乡音。“相片中许多澳门街坊,其实都是中山人,说着石岐话、小榄话。”他甚至还发现,土生葡人竟也会说石岐话,因为许多在葡人家做帮佣的是石岐人。这并不奇怪,历史上,中山与澳门同属香山县,文化传统一脉相承。照片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古老的澳门,穿唐装的老板,货架上古旧的器皿,上个世纪的店面装修,少了西方殖民的异国情调,却留有浓郁的珠三角地区的生活传统。
一开始的采访并不容易,大多数澳门人不习惯面对镜头。澳门老街坊重邻里感情,陈显耀每天走出走入,像朋友一样与老板、店员们打招呼、聊天,一回生二回熟,渐渐地,人们就像面对老朋友一样从容地面对镜头。
老街坊情谊,也是澳门老店得以细水长流的主要原因。陈显耀照片中的老店,历史短则四五十年,长则上百年。也许,一开始先辈都是为了谋求生计、振兴家业而办商铺,如今,我们经常看见掌柜的却是七十多八十多岁的老人家,而他们并非为两餐拼命,很多人开铺仅仅为了多与街坊打个照面,吹吹水,维系邻里感情。今年5月,《澳门邻里》在澳门艺博馆开展,开幕当天,陈显耀请来了很多照片中的主人翁来到现场。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是老相识,几十年来,抬头不见低头见,看到各自的照片被挂在博物馆中,别有一番趣味。正如展览前言中所说,“‘澳门邻里’摄影展让本地观众感兴趣之处是可以‘读’到许多左邻右里,一些我们熟悉的脸孔,可能经常见面而不知其名,或只知其名不知其业的‘朋友’。如红街市合和肉店的肉贩,慈眉善目,不管是否顾客,对人总挂着亲切笑容,看过本次展览,方知其名,下次见面会更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