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风格细腻,用笔、设色较有规律,而要用织绣技艺来模仿变化莫测的写意画,难度无疑更大了。记者在瓯绣展台前驻足,看到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传承人林媞正在绣一幅写意仕女画,画面上的芭蕉叶墨色浓淡,五色俱足,人物衣纹线条飘逸自然,要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幅大写意人物画是用丝线一针一针绣出来的。
因材施艺与变材施艺
湖南省浏阳县出产一种石纹形如白色菊花的石料,当地石工依材将其雕成菊花形状,并做成石砚、花瓶等各种用具。虽是“地灵”出产这种独特石材,但更是由于“人杰”——当地石工匠心独具,才发展出菊花石雕这种独特技艺。在此次大展中看到的宁夏贺兰砚、安徽歙砚等,也都善于利用石材的纹理与色泽处理成不同物象。
俏色是指在玉石雕刻当中巧妙利用玉料上原有的颜色,这要求工艺大师们要善于联想和想象。寿山石雕作品《生肖兔》,用白色石材雕成两只活灵活现的兔子,红色部分则被处理成一只红萝卜。河南镇平玉雕作品《竹梅双喜》,深灰色被雕成假山,衬托出碧玉雕成的竹笋,竹身又被淡红色玉料雕成的梅花遮掩,色彩丰富,层次分明。这些高超的技艺离不开长期的刻苦训练,82岁高龄的寿山石雕大师冯久和自16岁学艺,至今65年如一日,每天早晨4点多钟起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拿起刻刀刻几笔。虽是三代单传,但其儿孙都自幼习艺,此次也跟随他一同前来参展,对此冯久和颇感欣慰。
以泥与水混合,经火烧制出坚硬且造型纹饰丰富多彩的陶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发明,由此发展出陶瓷艺术,后来更成为中华民族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如果陶瓷艺术是变材施艺,化柔成刚,那江苏的象牙篾丝编织技艺就是“化百炼钢为绕指柔”了。坚硬如玉、传统上用作雕刻材料的象牙,在用药水泡过之后,竟能劈成厚薄宽窄均匀的薄片,编成宫扇、席子等。在大展上,记者向现场展示技艺的工艺美术大师陈海龙讨来一根象牙薄片,在手里弯折揉搓,惊叹着这项技艺初创者的大胆创新和不凡智慧。
据了解,目前国务院已经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028项,其中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322项;文化部命名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48名,其中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传承人369名。相对于我国丰富的非遗资源,此次展出的近百项工艺只是冰山一角。展览吸引了许多观众前来参观,退休干部林丽红说:“这样的展览不仅可以近距离观看,还可以自由交谈、拍照,亲自体验制作过程,这让我们觉得价值连城的艺术品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它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我们身边的东西。我非常敬佩这些大师们几十年如一日、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是他们对中国传统艺术和技艺的执着,才为我们传承和创造了如此珍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