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赵汝潜:传承飘色文化义不容辞(2)

时间:2010-04-15 10:19 江门日报 点击:我要评论

浮石飘色能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获得诸多殊荣,其代表性传承人赵汝潜功不可没。 2 一生痴爱飘色艺术 日前,记者在江门、台山两级

浮石飘色能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获得诸多殊荣,其代表性传承人赵汝潜功不可没。

2

一生痴爱飘色艺术

日前,记者在江门、台山两级文广新局和斗山文化站有关负责人的陪同下,走进“飘色之乡”台山市斗山镇浮石村,了解到了赵汝潜与飘色的不解之缘。

在浮石琳琅剧社,记者见到了这位“非遗”传承人。赵汝潜今年66岁,既是一位农民,也是一位民间艺术家。赵汝潜告诉记者,浮石飘色是迎合浮石民间节日活动而产生的杂技表演艺术,因其艺术形式独特、式样丰富多彩,深为人们喜爱,所以能历久不衰。

赵汝潜自小跟随村中赵仲高、赵炳培等前辈学艺,如今担任浮石飘色队的艺术指导。几十年来,他凭着所学技艺,负责培训色女色仔技能,并传授服装、化妆知识和色柜、道具的制作技艺,设置了《嫦娥奔月》、《木兰从军》、《昭君出塞》、《仙姬送子》、《平贵别窖》、《劈山救母》、《穆桂英挂帅》、《吕布与貂禅》、《西施与范蠡》、《赵子龙救阿斗》等10架飘色,目前是村里的第五代传人。

“我于1966年参加浮石东大队团支部组织的宣传队(现琳琅业余剧社的前身)。文革前,我们村搞过三次飘色巡游,人民公社成立时一次,大跃进一次,还有一次就是1962年欢迎解放军进村驻队。文革期间由于开展‘破四旧,立四新’运动,飘色活动停了下来。那时村中只有赵善平(后移居美国)一家私藏有飘色的色梗。1978年,我跟赵善平学做色梗,从此就与飘色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1981年,浮石东琳琅业余剧社开始筹建飘色队,1982年为庆祝华侨捐资重修浮石学校,我们曾做过两架飘色——‘赵子龙救阿斗’和‘嫦娥奔月’进行巡演表演。”赵汝潜回忆说。

赵汝潜说,浮石飘色由色柜、色梗、色袍、色仔几个部分组成,制作非常讲究。一架浮石飘色重量接近150公斤。色柜为四方形,长0.9米、宽0.6米、高0.7米,四面绘有历史人物故事的彩色图画,前后各开两个小孔,用于穿杠,前后共有4人以杠抬起色柜。色梗是一条由艺人精心锻造的纤幼钢枝,用来固定飘色人物,色梗有明铁、暗铁、台铁、手铁之分,其中又以暗铁居多。色袍是飘色人物穿的戏服,仿照古代的戏服制作而成。色袍鲜艳夺目,刺绣精巧,很有欣赏价值。

“做色梗的钢铁很讲究,太硬了没有弹力,飘色就不能‘飘’起来,太软了又不安全。为了找到合适的钢铁做色梗,我到附城水南等地到处寻找,然后把购买回来的钢铁拿到斗山农械厂加工成色梗。当时我们没钱购买色袍,只好将旧戏袍改成色袍,凑合着表演。都斛广宁村旅港乡亲陈福志的母亲是浮石人,他回来参加浮石学校重建庆典时,认为飘色的色袍太旧,就捐资3000元为我们购买了两套色袍。如今斗山浮石共有8架飘色,其中6架飘色上的色袍都是由旅外乡亲捐资购买的。”赵汝潜道出做飘色的艰辛。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