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忠:守望民间窑火
“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磁州窑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民窑。的确,磁州窑是粗瓷,不像白瓷那样细白,也不像青瓷那样轻薄,更不像景泰蓝那么繁缛华丽,但它以其大拙若巧、粗犷谐趣,而被百姓所欢迎和推崇。就是这流传在民间的白底黑花瓷,几经传承,衍生出了明清时宫廷与民间最为流行的中国陶瓷的精品―――青花瓷。
[前言]我们寻访磁州窑工艺大师刘立忠,想亲眼目睹传说中的磁州窑神奇的72道传统工艺。眼前这位身着土灰色上衣,带着黑边眼镜,面色粗黑的老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粗朴、踏实、亲切、厚重。说起话来,刘立忠的形象便生动起来,他的每个词、每句话里,都闪动着陶瓷文化的灵光和对陶瓷的热情。看着他一道一道工序的制作过程,一件件出自他之手的瓷器幻化成磁州窑不灭的窑火。他说他正守望着这传承了千年的民间窑火,并不失时机地为它加些柴,让窑火更旺一些。
保卫和传承
刘立忠指着作坊里不计其数的窑器说,那就是他60多年来所做的工作。磁州窑瓷器优美的弧线和强烈的黑白对比画面,强烈地吸引着刘立忠,他着迷地效仿着,不知疲倦地复制着,并竭尽全力地传承着。
刘立忠是磁州窑工艺的第四代传人,也是彭城惟一一位国家级磁州窑陶瓷工艺大师。其祖辈刚到彭城的时候以卖瓷为生,落户到彭城后开始制作瓷器。刘立忠自幼接触磁州窑,青年时代拜磁州窑陶瓷老艺人魏宏彬为师,学习陶瓷绘画和其它工艺,对磁州窑的72道工艺道道精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刘立忠以其独有的绘画和设计才能,在彭城工艺美术厂担任美术室主任,一门心思挖掘磁州窑传统工艺技法。从72道传统制瓷工艺中,吸收着传统的营养,他认定这就是中国民间陶瓷的精髓。于是他试图将之传承下来。上世纪九十年代陶瓷市场十分不景气,一批批技术工人流失了,他辅导过的学生们也散的散,转行的转行,渐渐地没有谁再想学磁州窑工艺了。看着自己的小师妹都离开了陶瓷行业,他怒气冲冲地去找她打架,刘立忠不明白,人们为什么那么重利呢,传承了千年的磁州窑工艺又该何去何从?
“磁州窑传统工艺不能就这样失传了!”刘立忠决定带领有志于磁州窑业的徒弟们另起炉灶。他们跑到离彭城不远的都党村买了块地,想在这里继续他的手工技艺,结果以失败告终。不甘心的刘立忠又在义井、张家楼等地建窑厂、修作坊,结果还是以失败结束。“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三十个人的磁州窑工艺队伍不能就这样散了”。最后,刘立忠想到了自己居住的两间平房,和老伴一商量将这两间平房进行了改造,一间在房顶上打个洞建成了窑炉,另一间平整了一下地面当成了作坊。场地问题终于解决了,可人员在辗转几次之后也所剩无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