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斫琴师王鹏:用手工保护记忆

时间:2012-06-05 08:53 中国网 点击:我要评论

为期10天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在全国农业展览馆落下帷幕。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种方式之一,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概念直到2006年才得以明确提出,但这项工作却

 

王鹏正在专注地制作古琴。
王鹏正在专注地制作古琴。
 
古琴制作现场局部。
古琴制作现场局部。

为期10天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在全国农业展览馆落下帷幕。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种方式之一,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概念直到2006年才得以明确提出,但这项工作却已悄然进行多年。目前,众多非遗项目从中受益,已经拥有了“自我造血”的能力。当今天的工匠用双手重复着古老的技艺时,被他们保护下来的其实是对文化的情感。

样本

“北王”和他的斫琴之路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的展览现场,斫琴师王鹏的展台别有一番趣味。在这个由琴桌、琴台、书画案组成的小天地里,他席地而坐,赏梅品茗,以一种流云般清虚宁静的姿态,无声地传递着他所追求的东方审美境界。

在当代古琴界,王鹏被尊称为“北王”。作为古琴制作技艺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之一,王鹏从事这行已有10年。用现在的说法,他是进行了10年的生产性保护。目前,王鹏一年能制作20张古琴,由他创办的工厂一年能生产500张古琴。而他斫琴的经历,远比这些单调的数字有趣得多。

斫琴师一度不足10人

王鹏的钧天坊古琴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位于大兴区魏善庄镇。琴室之外,春寒料峭,几杆翠竹随风摇曳,竹影投射在竹帘之上,婆娑舞动;琴室之内,普洱飘香,余音绕梁,一剪寒梅绽放。

“生产性保护的提法正合我意。”一曲终了,王鹏抬起头说道,单从制作技艺的传承而言,如果只是偶尔斫琴,顶多就是保持技艺的原貌;只有不断生产,才能保持传统技艺及其审美基础,并开创提升的空间。

王鹏原本是师从川派古琴的。1987年,沈阳音乐学院乐器工艺系开设了中国首个古琴制作专业,学生只有两个,他是其中之一。4年间,他在川派古琴大师顾梅羹及师傅赵广运(顾的弟子)的口传心授下,扎扎实实地学习了斫琴和弹奏。现在,这个专业仍然存在,但师弟师妹们大多已改行从事演奏,王鹏也就成了当代唯一科班出身的斫琴师。

对王鹏来说,能把这门技艺继承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北京宫廷式斫琴代表人物、九嶷派大师管平湖的关门弟子田双琨还记得,2003年古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前,全国的斫琴师已不足10人。那会儿没人学古琴,北京一个琴馆也没有,很多古琴演奏者甚至转行教人弹奏古筝,一张普通古琴只卖2000元,历代名琴通常不到10万元就可以售出。靠斫琴养家糊口,已无可能。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