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忠信花灯上灯表演场景。
10日来自连平县的消息,忠信花灯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县荣获“广东省客家花灯艺术之乡”称号。
忠信花灯源于中原,随着客家人的繁衍、迁徙而传承发展,在连平县忠信地区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集削、钻、扎、剪、印、刻、描、糊、裱等多种手工艺于一身,融神话、传说、诗词、对联、书画于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品,蕴含着丰富的客家文化元素。忠信花灯和忠信吊灯习俗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连平县少儿艺术团在表演舞蹈《闹花灯》。10日晚,连平县举办第六个“全国文化遗产日”文艺晚会,庆祝该县荣获“广东省客家花灯艺术之乡”称号。 本报记者冯晓铭 摄
本报讯(记者 凌丽 冯晓铭 通讯员 邹树元 俞立峰)10日,第六个“全国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连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喜事成双:连平荣获“广东省客家花灯艺术之乡”称号;忠信花灯正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日晚,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杜佐祥在连平县举办的第六个“全国文化遗产日”文艺晚会上宣布,连平县被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客家花灯艺术之乡”荣誉称号。杜佐祥还宣布,日前刚刚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1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164项)中,连平县忠信花灯以传统美术类正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连平县的忠信花灯和吊灯习俗是我市民间优秀的文化遗产。忠信花灯集绘画、剪纸、书法、对联、诗词、编织于一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造型艺术。而早在北宋初年,从中原迁入连平忠信地区的客家先民就已有元宵吊灯的习俗,现藏于忠信上寮村赖明甫家的花灯纹样雕版经省考古专家的鉴定,为明清时期文物,乃是天下客家第一灯的实物证据。
忠信花灯及其吊灯习俗在连平地区流传广,传承脉络清晰,文化底蕴深厚,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从1999年至今,连平县已连续举办了八届忠信花灯节。
据介绍,今后,连平县将继续放大忠信花灯品牌效益,改革花灯制作工艺,规范吊灯习俗,以民间艺人或宗族长老唱赋形式主持上灯,同时开发忠信镇司前古寨花灯文化遗存,建设忠信花灯博物馆(基地),擦亮“广东省客家花灯艺术之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