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末,漫游地处浙江中部的磐安,去寻找那些隐藏在群山环抱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磐安炼火、磐安吹打、迎大旗、岭口亭阁花灯、叠牌坊、赶茶场……个个鲜活,人人有趣。
在年关,去了林木葱郁的大山深处才发现,现如今,小小磐安县,已被列入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就有59项,其中市级20项、省级5项、国家级1项。中国磐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已列入县委县政府的十大工程之一。
在冬日,听着磐安县文广新局局长骆金平如数家珍的介绍,跟着磐安县文化馆馆长陈永岗行走在磐安的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处处可见非遗的身影,处处可闻非遗的腔调。
去火上舞蹈
如果你来到磐安,千万别错过了去火上跳舞。
你别小看磐安的深泽乡,虽然地域面积不大,在外名声却不小,极具地域神秘色彩的浙中民间艺术奇葩磐安炼火的发源地便是深泽。磐安炼火被专家称之为“火上舞蹈”、“浙江民俗活化石”。2005年,磐安炼火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村民们说, “炼火”起源于远古时期人类祖先对火的崇拜。场景与原始人狩猎归来围着大堆篝火庆祝狂欢的场景极为相似,参炼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炼火需木炭少则二三十筐,多则上百筐。先在场上画出圆圈,定好方位,把木炭堆成一个直径10至20米的圆形火堆。用干柴上千斤,点起熊熊大火,把木炭烧得通红。一场炼火前后要炼3趟,每炼一趟中间略作停顿。整个表演情绪由静到动,炼火时进入高潮。炼火表演者都是赤膊、光脚,只在腰间围一条树叶、兽皮形状的腰裙,降童手持钢叉使劲抖动领先,山人次之,村民壮汉随后,大家齐齐抖动钢叉,高歌狂舞,大声呐喊,冲进通红的火堆,先由东往西踩过去,再从北到南奔腾,然后在圆形火炭场上奔跑,勇往直前,泰然自若,身体向上提气,动作剽悍粗犷,气势壮观。
2010年,深泽乡组织了老中青“炼火”人员100多人,在保留项目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整合其他民间艺术项目,融入现代元素,进行了精心排练,使磐安炼火的艺术水准得到极大提升,并在中国(磐安)第四届中药材交易博览会暨“磐安炼火”晚会上取得圆满成功。
陈永岗笑道,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水平提高,生活习俗改变,炼火活动生存的土壤和空间逐渐缩小。针对这种情况,磐安县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传承的措施:进一步开展炼火项目的普查工作,深入细致地摸清历史沿革、分布区域等基本情况,并进行归类整理,建立数据库,抽调人员编辑《炼火资料集成》;还建立炼火表演基地,在民间艺术展览馆中设立炼火专馆;还组织了炼火表演队伍,恢复所属分布区域的炼火表演活动;建立炼火原生态文化保护区,进行综合保护和合理利用;制定炼火专项保护五年规划,建立了由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炼火项目保护工作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