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特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国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不完全依赖西方价值观,而在全世界被承认的京剧,其更深远的意义不仅仅是对京剧未来的发展昭示了光明的前途,而且对于以“国粹”京剧为龙头的中国戏曲的发展也是莫大的舆论支持。
据最新统计,中国戏曲已由几百个剧种锐减至几十个,真正活跃于舞台上的也就十几个。中国戏曲整体上呈江河日下的趋势。我们也不能说保护措施不利,因为许多剧种也被列入了国家的“非遗”名录,也有国家级的戏曲理论研讨,也有区域性的戏曲调演等等,但仍然不能改善戏曲剧团的生存压力。真正的保护需要人力、财力的投入。当下,对戏曲剧种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也仅仅停留在一纸空文上,不仅只有少的可怜的投入,而且一律走市场,一律百分之几十开资。剧团不景气,就难以吸引与招揽人才,甚至现有的尖子人才也纷纷改行。全国所有的戏曲学校都改为职业艺术学院,重点招收美术、舞蹈、影视方面的学生,戏曲学科多已不复存在。今后的戏曲将是后继无人。
当然,作为“国粹”的京剧日子还比较好过,不仅有中国戏曲学院培养着大量的京剧表导演人才,而且国家对京剧的扶植政策也相对好些。特别是列入“非遗”后,文化部调集了全国36台京剧进京演出,在更深的意义上敦促着各级政府对京剧发展的重视,从根本上解决剧团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此前国务院已经有了对重点院团的扶植政策,如果再借助“非遗”的东风,京剧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国粹就是国粹,京剧的流派、音乐唱腔、端庄优美的表演的确是美轮美奂,审美价值感动了世界,当之无愧地应该得到世界级的褒奖。现在我们经济发展了,而且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也是光耀世界的,我们有理由为民族的优秀艺术感到自豪,我们也是世界。
说到底,列入“非遗”的真正目的在于如何传承与发展,把我们戏曲艺术的发展提高到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在戏曲发展的问题上我们常常慨叹没有观众。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从主观上来说,从业者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戏曲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在广大农村戏曲的观众仍然不在少数。问题是我们专业院团给农村的农民演了多少戏?从客观原因来说,时下多元的艺术欣赏渠道,使观众选择机会增多,让他们只钟情于戏曲是不可能的。众所周知,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戏曲一直处于文娱的独尊地位,那时的观众无可选择地挤到戏曲的台前,争看生旦净末丑的夸张有趣的表演。时代发展的今天,从全国专业戏曲院团与票友的活动看,热爱戏曲的观众仍然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