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至今广泛流传的一种茶礼,即主人敬茶或给茶杯中续水时,客人以中指和食指在桌上轻轻点几下,以示谢意,相传这也源于乾隆下江南的故事。乾隆帝在苏州时,某日与几位侍从微服私访,行至一茶馆时,他茶瘾大发,也不等茶博士照料,拿起茶壶为自己、也为侍从斟起茶来。侍从见状不知所措,下跪接茶怕暴露了皇上身份,不跪吧又违反了宫中礼节。这时,一位侍从灵机一动,伸出手来弯曲中指和食指,朝皇上轻叩几下,形似双膝下跪,叩谢圣恩。乾隆一见龙颜大悦,轻轻嘉许。这一茶礼从此便逐渐流传起来,至今不废。
但乾隆帝在许多茶事中,以帝王之尊,至高无上的权力,穷奢极欲,倍求精工,又流于宋徽宗式的奢靡铺张。
据徐珂《清稗类钞》等文献记载,乾隆帝曾特制了一银斗,专以用来衡量各地泉水的轻重,品较天下名水名泉的优劣。衡量的结果是京师(即北京)玉泉山之水每斗重一两,塞上伊逊之水(伊逊河即古索头河,一名伊松河,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一带)也是每斗重一两,济南的珍珠泉重一两二厘,镇江金山泉重一两三厘,无锡惠山泉和杭州虎跑泉都是重一两四厘,等等。按照水以轻为贵的准则,乾隆帝逐定京师玉泉为第一,并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讲述了这次耗时耗力耗财的品泉过程。
从此,乾隆帝每次出宫巡游,必随载玉泉水以备需用,而且为了避免因经时稍久,舟车颠簸而使玉泉水色味有变,还研究出一种“以水洗水”的办法。其法是这样的:先将玉泉水储于一个边上刻有分寸的大容器中,记住水的容量刻度,然后再注入其他水搅一下,待水定而污浊之物沉淀以后,再按玉泉水的容量而倒出容器中的上层水,这时取得之水即清亮甘纯的玉泉水,其“原理”是玉泉水较轻,而其他水质重,轻浮重沉,故玉泉水必在上层。这种方法与陆羽分辨南零水其理如出一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而与陆羽辨水相比,乾隆之法又显得笨拙之极。
乾隆帝有一首《荷露煮茗》诗云:“平湖几里风香荷,荷花叶上露珠多。瓶罍收取供煮茗,山庄韵事真无过。”诗前还有一段小序道:“水以轻为贵。尝制银斗较之,玉泉水重一两,唯塞上伊逊水尚可相埒(相等之义),……轻于玉泉者唯雪水及荷露。”
雪水据说比玉泉水每斗还轻三厘,但雪水不常有,又非地下所出,所以不是“入品”之水。于是乾隆帝除了玉泉水之外,又常在夏秋之际选取荷露以作烹茶之水。
《荷露煮茗》写于承德避暑山庄。这是清朝皇帝的行宫,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建筑精巧,规模宏大。乾隆帝每年五月至九十月间,都要来此避暑,处理政务。而此时正是山庄湖区莲荷繁茂的时候,乾隆帝嫔妃相从,坐于“烟波致爽”,行于“云山胜地”,赏荷风莲香,品荷露清茗,何等舒服,何等韵事!只苦了仆役们,捧着瓶罍,为他一滴一滴汲取荷叶上的露珠。此茶颇韵,此事极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