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锅居最早开业之初,是用从王府里弄来那口神锅煮肉,“大锅菜”一直延续了上百年。北京人真正吃上小砂锅菜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本来,白煮肉按照老做法是清一色的白肉,不掺旁的配、辅料。1952年,砂锅居的老厨师根据人们的口味变化和需求改进砂锅菜。过去是大锅煮,后改小砂锅靠。砂锅菜中不单是清一色的白煮肉,增加了些适口的辅料如自制的酸菜和柔韧、筋道的细粉及海米、口蘑等。吃时蘸上特制调好的作料,汤味浓厚、肉质鲜嫩,肥肉不腻、瘦肉不柴。同时鸡、鱼、虾、蟹、参、翅、贝类都能以“砂锅法”制菜。改良砂锅后同时增加了一些炒菜。菜肴风格既有宫廷、王府的华贵、细腻,同时也融入了北京民间菜肴的质朴。
改进后的砂锅菜更受欢迎。1964年6月12日,周总理、陈毅副总理亲自来到店里品尝砂锅菜肴,向厨师、工作人员敬酒、问候,夸奖菜做得好,并勉励他们:一定要保持和发扬你们的北京风味,做好服务工作。社会名流吴祖光和新凤霞经常到砂锅居庆寿庆生,甚至砂锅居还到家中送去白肉。
砂锅居二百多年的历史变迁,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今日的砂锅居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传统菜肴正宗原味不走样,新菜精品化,独显御府菜肴之风范。美食、美器、经典文化营造了浓郁的砂锅文化氛围。尤其迎门而立的实物幌——那口直径1.20米、高0.76米、重218公斤的硕大砂锅,成为见证历史的镇店之宝。